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千四万”精神传承的现实意义

(2020-06-02 08:40:43)
标签:

杂谈

       “四千四万”精神的形成是跟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密不可分的。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形象地描述了乡镇企业在草创阶段艰难起步的状况;也反映了当初的创业者在资金、人才、技术几乎一无所有的条件下,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走南闯北、殚精竭虑,付出了令人难于想象的艰辛和努力。时至今日,“四千四万”精神已成为企业家创新创业、传承发展、勇攀高峰路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乡镇企业脱胎于社队企业,早在1952年,无锡县堰桥乡办起了首家集体性质的砖瓦厂。以后各地陆续办起了一批工业项目,其中,云林乡春雷高级社木工场在1958年成立东亭人民公社后改名为春雷造船厂,成为全国第一家社队企业。这家企业的原址就坐落在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内,被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了追踪乡镇企业发展史的标志性建筑。但这时候的社队企业只是瓦砾中探出头来的几颗小草,身单力薄,难成燎原之势;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的帷幕,早就想改变自己命运的农民,在半明半暗之间悄悄办起了社队企业;而勇于担当的地方政府则以“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指导意见回应了姓社姓资的质疑,也保护了农民发展社队企业的热情。
      乡镇企业的真正崛起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逐步推行农业承包责任制,劳动效率显著提高,社队工业迅猛发展。1982年,无锡县成为全国第一个乡镇工业产值超10亿元的县;1983年,前洲成为第一个产值超亿元的乡;1987年,前洲西塘村成为第一个产值超亿元的村。特别是1984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正式将社队企业改称为乡镇企业,并提出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政策,以促进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无锡县委从实际出发,提出“六个轮子一起转”乡办、村办、生产队办、联户办、条线办、户办企业全面开花,并全面推行堰桥乡“一包三改”经验,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干部任免制为聘用制、选举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乡镇企业源于草根,生命力特别旺盛。在80年代末的几年中,由于市场环境不好,经济政策控制比较紧,国家实行严格的宏观调控,很多乡镇企业的发展都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是从此一蹶不振,还是在逆势中继续奋进?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当时的无锡县从实践出发,迅速调整发展战略和思路,全面推行东亭镇“一调二改三提高”的经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深化企业改革,提高工业组织程度、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使治理整顿成为了乡镇企业进行全面调整、蜕变升华的良机。通过调整结构,全县关停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积压滞销的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了乡镇企业的技术能力和水平;通过推行资产增值承包制,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主动调整和积极改造,乡镇企业面貌焕然一新,效益大幅提高,1989年,全县乡镇工业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6.02亿元。在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以镇、村两级集体办企业为特征的“苏南模式”也应运而生、享誉全国。
      乡镇企业在草根中萌芽,在艰难中崛起,在调整中奋进,也在改革大潮中继续成长。乡镇企业的最大短板就是产权不清晰,发展动力受到限制。改革,主要是改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过了这一关,乡镇企业就摆脱了影响自身发展的所有桎梏,完全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之一。
      乡镇企业的成就,是突破了城乡之间“农副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旧有格局,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也造就了一代亦工亦农的新型农民,为打破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已没有多少人提乡镇企业这个概念,但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中作出的贡献,是应该能载入史册的;而创造乡镇企业奇迹的开拓者们的“四千四万”精神,尤其值得颂扬和传承。
      发扬和传承“四千四万”精神,就是要敢于突破政策局限。乡镇企业可以说是在歧视和非议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突破了很多政策局限,摸着石头过河,最后用艰辛的奋斗、扎实的业绩消除了人们对农民办工业、办企业的偏见;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巨大创造力,证明了自己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而不管任何时代,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唯有闯字当头,才有光明未来。
       发扬和传承“四千四万”精神,就是要敢于克服困难。乡镇企业是典型的白手起家,依靠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不断地克服种种困难中形成了灵敏的判断能力、超强的应变能力、灵活的经营能力,以及踏实勤奋、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当前的最大困难就是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解决的办法也千差万别,但处理问题和应对挑战的精神和勇气是一脉相承的。
       发扬和传承“四千四万”精神,就是要敢于抢抓机遇。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是依靠冲破小农经济束缚的观念,更重要的是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没有坐等靠要,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抢抓机遇,敢为人先,修成正果。现在的发展条件与乡镇企业创办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经济总量已接近100万亿元,拥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1亿多个市场主体,是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样的物质基础和市场优势,理应化为人们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行动。
       发扬和传承“四千四万”精神,就是要敢于正视不足。乡镇企业先天不足,捧的是“泥饭碗”,经常是在不断的调整和改造中修正自身的不足,无论“一包三改”、“一调二改三提高”,还是产权制度改革,都是一种修正行为。也正是有了直面问题、正视不足的勇气,乡镇企业才会不断修正自己、创造奇迹,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疫情冲击下,一些企业出现了开工不足、销售不畅的情况;但也有很多企业创新思维、补足短板,用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创造新的动能,成功逆势增长。
       发扬和传承“四千四万”精神,就是要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乡镇企业发展的初衷是为了求生存和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客观上帮助社会完成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一次大改善。在乡镇企业逐步壮大的过程中,企业家们在造桥修路、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方面都是慷慨解囊,回馈社会。在汶川大地震和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更是处处可以看到企业家们的身影。
       发扬和传承“四千四万”精神,有历史的价值,也有现实的意义,需要企业家的代际传承,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四千四万”精神播撒得越久远,我们的事业也将越灿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冰火意杨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