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纪事]/寻找蒲坑茶的前世今生

标签:
蒲坑茶大雾山黎书辉清远高峰文化推介 |
分类: 尘风飘语 |
http://s4/mw690/001MpUGrgy6NlBXfc1Z03&690
寻找蒲坑茶的前世今生
撰文/清远高峰
来源:2014年11月03日 《清远日报》A07版:北江
民间纪事
古代的清远县,地处广南东路———即今天的广东省中心位置,北江与滨江在此交汇,境内的大罗山山脉孕育出闻名遐迩的名茶———蒲坑茶。
为了追寻蒲坑茶的历史渊源,笔者深入滨江山区,在大罗山脉的最高峰———云雾山,终于见到了清远市清新区蒲坑茶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黎书辉,品尝了至纯至美的蒲坑茶中极品,观赏了屹立于山涧之巅的原生态蒲坑茶树。
蒲坑地理环境优越,山谷坡地,芳草连天,鲜花遍野;滨江两岸,沃野百里,牲畜成群。山腰,空气清新,稻花飘香,瓜果遍地,山下,山货满仓,物产富饶,人与自然和谐相生。在这片宁静、神奇、富有诗意的土地上,有静静流淌的滨江河;有屹立滨江河畔,见证沧海桑田、悠悠岁月的“文笔峰”,还有勤劳淳朴的蒲坑人。踏入蒲坑,眼前的一切,仿如梦幻中的人间天堂香格里拉。
发源于滨江河源头的蒲坑茶,生长在得天独厚,充满神韵的云雾大山之中,如娇俏的少女,清纯脱俗,静静地将大山的阳刚之气和云雾的阴柔之气交融揉合,达臻和谐之美。蒲坑,因为有蒲坑茶,成为20世纪外贸部门最为关注的地方,也是茶商、茶客们最向往的地方。
我们跟随黎书辉直上蒲坑山。蒲坑山也叫南山,位于石潭镇西北面,东起格水村,南毗大坑村,西至阳山杨梅镇,北至石湖村,这里地势高陡,山峰尖锐挺拔,最高峰“大雾顶”海拔1080米,为南山群山之冠,与北山交相辉映,著名的蒲坑茶就产于此连绵群山之巅。行走在蒲坑山区茶园,霎时感受到旷野的空灵寂静,这里地处偏远山区的高寒地带,人烟稀少,到处都是褐红色的土壤,富含沙质碱性,因而适合种植高山茶。高耸入云的大雾顶,常年云雾飘绕,故当地人也称为“云雾山”。蒲坑山高雾多,气候特殊,昼夜温差大,“白天吹风扇,晚上盖棉被”,是当地人的生活写照,但这样气候却非常适合茶树生长。令人奇怪的是,蒲坑人在此种茶已逾三百年,但走遍蒲坑山区,却见不到一棵参天古茶树。
原来,蒲坑茶的茶树每三年要修剪一次,目的是让茶树不断“更新换代”,长出更茁壮、更嫩绿的新茶。听完黎书辉的介绍,我们才明白个中原因,才知道没有参天大茶树的奥秘。黎书辉说,蒲坑茶一年产五造,主要以清明、谷雨、白露等节气为主产时间,但在清明前采摘的茶品为最佳,因为清明前雨露充沛,积累了一冬营养的茶叶长势嫩绿,茶尖多为一芽两叶,清明后采的茶就为一芽三叶或一芽四叶了。
在制茶坊,我们观看了黎书辉的蒲坑茶民间制法。首先将大锅洗干净,点燃灶堂柴草,待大锅冒起青烟时,将采摘回来已经洗干净、晾干水分的青茶叶放进大铁锅里,不停翻炒,火焰适度控制,令其分布均匀,以不炒焦为佳。生茶杀青后,下一道工序就是揉捏,将水分挤出来,然后以炭火烘焙。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复茶,黎书辉将烘焙好的茶用长条布袋装上,反复推搓,使得制出来的茶叶条索紧结,茶味均匀,条形美观。黎书辉说,存放几年后,泡出来的蒲坑茶纯香无比,色泽如琥珀般透明,远观犹如一杯诱人的洋酒,这就是蒲坑茶独特而神奇之处,更是黎氏家族借助大自然鬼斧神工而成就的佳作。
黎书辉为我们冲泡了一壶存放了十年之久的蒲坑茶,汲一口细细品,霎时有一种心旷神怡、疲倦皆忘的感受,特别是蒲坑茶那种特有的木香和焦香混合成的独特茶香,陈香喷鼻,醇香怡人,令冲泡出来的蒲坑茶散发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
黎书辉的蒲坑茶制作工艺融入了祖上的智慧,蒲坑茶经过翻炒、揉捏、烘焙和复茶等多道民间传统制茶工序,然后阁楼存放,让茶叶自由汲取空气中水分,形成自然发酵、自然陈化的步骤,存放时间越长,茶质越陈香。黎书辉说,蒲坑茶含有咖啡因、茶碱和茶多酚,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具有散热安神、消渴利尿、消滞醒神的功效,对水土不服,发热发烧,消脂降压等有明显效果,备受茶客的青睐。
蒲坑茶作为清远传统地方名茶,采用纯天然无污染地带种植,完全手工制作,汤色清澈明亮,气味香醇,味道甘凉,口感爽滑,无苦涩感,在数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凝结出“越陈越香”的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饮品、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蒲坑茶作为清远传统的健康饮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随着蒲坑茶万亩种植基地的建成,将昭示清新的茶叶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而蒲坑茶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黎书辉和他的蒲坑茶,也算得上是一张亮丽名片,值得蒲坑人荣耀和骄傲。(文/高峰)
相关链接:
清远日报网:http://www.qyrb.com:7777/content/20141103/ArticelA07003F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