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村遗韵]:清新下迳村:英清古道的客家围村

(2012-07-11 15:01:25)
标签:

下迳村

英清古道

古村落

清远高峰

地域文化研究

分类: 清远地理

清新下迳村:英清古道的客家围村

来源:2012年07月07日《清远日报》B1版:清远地理

陈玉梅 高峰/文图

http://s9/middle/613fd43fhc48878aec1c8&690
     下迳村西门楼。

在清新县浸潭镇,有一条历史悠久的“英清古道”,这是明清时期从英德县通往清远县滨江山区的一条山涧小道。从英德西部的九龙起,往南穿越众多群山峻岭,经下迳、六甲洞等地,直出浸潭。下迳村,就是镶嵌在这条古道上的一颗明珠。英清古道是历史上英商和清商交流贸易的重要通道,更是英德浛洸通往浸潭的必经之路,下迳村便自然成为商贩路途上休息歇脚的理想驿站。行走在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英清古道,仰望山道两旁的巍峨峭壁,聆听村中长者口述的家族故事,我们仿佛穿越时光邃道,回到那个金戈铁马、群雄并起的时代……

http://s9/middle/613fd43fhc488818afec8&690
  下迳村村前的旗杆夹。

 

人文气息浓厚的古村庄

古人将“沿着山体陡直向上的山路走”叫做“迳”。下迳村地处浸潭镇东北部,属六甲洞村委会管辖,与英德市九龙镇和浛洸镇接壤,四周群山环抱,绿水青山,景色秀美,由于得天独厚自然环境,而被誉为“世外桃源”。

与下迳村联系密切的浛洸镇,是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经济繁荣的千年古镇,具有1500多年的县级建制史。浛洸古县曾经是英德西、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历史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未有英德,先有浛洸”之说。

下迳村坐东向西,三面群山环抱,是典型的客家围村,现有房屋60座,常住人口350人。明末清初,邹氏入粤始祖、南宋状元邹应龙的第九代裔孙邹福清迁居下迳,成为下迳村肇基始祖,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邹氏族人已经开枝散叶至英德九龙镇邹屋墩村、桐油坪村、曲塘村和浛洸镇等地。

下迳村是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古村落,崇尚儒学武艺,重视传统文化,涌现出邹文鸿进士等一批文武仕子,享誉清远。听中村的老人家说,这里原本有很多什么珍贵的文物和独特的古建筑物,但在“文革”中被毁得七零八落。如今幸存着的这座“福清邹祖祠”和祠堂内悬挂着的一块清代进士匾以及古村前的旗杆夹,成为研究清远历史文化和古代科举制度的珍贵文物。古老的宗祠、神厅、民宅,加上村后众多的百年古树,整个村庄都透着悠悠古韵,充满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沧桑感。

从村道走进下迳村,仿佛进入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村庄三面环山,聚气藏风。东面,一座突屹高矗的山峰,好似一部正在阅读的巨型天书,打开的书页恰到好处,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捍卫着古村;东南面,奇峰擎天,直插云霄,据陪同我们的邹金坤老村长说,抗日战争时,很多逃难的人都跑下迳村后背山那几个大溶洞躲避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西北面,山岭坡度平缓,长满郁郁葱葱的树木,遮挡着盛夏的酷热和冬季凛冽的寒风。

北门前面,一条清澈的山溪,从远处的山坳上奔腾而来,成为下迳村几百年来的饮用水源。南门前面的那口半月形池塘上,荷花盛开,南风徐来,仿如一派绿野仙踪。

http://s1/middle/613fd43fhc48887be03b0&690
  下迳村的进士牌匾

旗杆夹、进士牌匾,记录邹氏家族的荣耀

走进下迳村,最引人注目的是镶嵌在地堂上的有几百年历史的旗杆夹,上面一对刻有“钦命广东承宣布政司布政使加三级记录十次姚成□题;乾隆四十三年承蒙圣恩国子监太学生举人邹文鸿立”的字样,似乎显示了主人身份的不凡。“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这是科举时代经常用来形容中举后命运骤然改变的一联诗句。当年从穷贫乡村出来的书生邹文鸿高中举人后荣耀归故,在家乡成为老少妇孺相互传扬的传奇。邹氏族长听到消息,马上为举人立碑。虽然岁月蹉跎,斯人已逝,旗杆夹上的字迹也被风雨冲刷得依稀难辨,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来自沧桑岁月的曾经荣耀和光华。

进入村庄大门第二进,就是命名“福清邹祖祠”的邹氏祠堂。“福清邹祖祠”是典型的客家祠堂。记得一位教授说过,客家祠堂既是历史的产物,又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一个祠堂犹如一个巨大的符号,蕴含着许多的信息和密码,对客家祠堂进行研究,破译这些信息密码,将有助于我们解开客家历史和文化之谜,并促进我们把客家研究引向更深层次。

具有清代客家宗祠建筑风格的“福清邹祖祠”,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祠堂三进二横,上、中、下三堂均为抬梁式梁架结构,保存着古代中原典型府第式格局构建,前后檐拱角。祠堂立圆柱,柱础每对形态各异,上托木质金字杠,以承桁桷瓦,画栋飞檐,形态极为壮丽,较好地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由于结构合理,阴阳适宜,水界清晰,空气流畅,蚂蚁、蛀虫等均无法存活。据同行的邹杨先生说,祠堂中堂原有先雕龙金漆板数块,上供数件诰封圣旨匾,神龛上供奉列祖列宗牌位,每年秋分祭祀,邹姓子孙虽出外谋生,但大部分都能回乡欢聚一堂,以展孝思。

虽是惊鸿一瞥,但足以令记者震撼,福清邹祖祠保存着古代中原典型府第式格局,轩廊中艺术构件较有特色,应该是研究清远古代宗祠建筑极为难得的文化遗产。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浩劫后的进士牌匾悬挂在祠堂墙壁之上,匾长223厘米,宽63厘米,中间阳刻“恩进士”三个字,苍劲有力。落款为“钦命广东承宣布政司布政使加三级记录十次姚成□题;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承蒙圣恩国子监太学生邹文鸿立”。这块进士牌匾历经磨难,保留至今,实属不易,不仅是邹氏家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对研究客家文化在清远的发展和清远科举教育制度都有重要的文史价值。

http://s11/middle/613fd43fhc4888ec85b3a&690
    福清邹祠堂上的壁画。

 

椿墙的百年老屋成为防盗的壁垒

点缀在英清古道崇山峻岭之中的下迳村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体现了邹氏家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下迳古村设有西、南、北三座大门楼,门楣上方雕削两只威武而炯炯有神大将眼,频具威慑力。各大门楼设有阁楼,可以派人值更,又称更楼,门楼可上企栊,内外的人不能随便进出。下迳村的防贼设施使贼人闻风丧胆,望而却步。巷道和房屋均按天干地支布局排列,房屋之间设有防盗墙,墙上布满射击孔,加上环村的围墙,整个村落显得既整齐划一,又壁垒森严。

下迳村的房屋结构属于防御性建筑,并用围墙将整个村落围绕,围墙由灰沙黄泥摏墙而建,内有瞭望眼,古时作防御土匪入侵使用。围墙厚度为46㎝,建墙时每板墙之间又加上竹筋,围墙的建筑材料用黄泥粘土、河沙、石灰、稻草和少量的黄糖混合,经堆沤后椿墙,当地称之为熟浆墙,墙体因而坚实牢固。

村中大都是椿墙的百年古屋,其选用的建筑材料与上述建围墙的材料大同小异,墙基大多用石块垒筑,墙身内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墙顶则为挑出型屋檐,能确保房屋免受雨水侵袭。同行的邹先生介绍,椿墙屋的物理性非常奇妙,盛夏季节时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寒冬腊月时可以隔绝冽风侵袭,屋内形成了一个冬暖夏凉的气候环境;另外,宽厚的墙体还具有含蓄作用,它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能够自然释放水分,而环境太湿时,又能够吸收水分,这种调节作用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长流山溪水流经古村,村内并设有囤粮仓、牲畜舍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这些设施,为邹氏族人在冷兵器时代抗御流寇、野兽和贼人袭击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下迳村建筑有着独特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这主要体现在与后山有机地整体结合在一起,在山顶上设立瞭望哨,对村外的动态了如指掌。从布局看,下迳围屋就是一座坚固的小城堡。

http://s7/middle/613fd43fhc48894163656&690
  福清邹祖祠内景

官爷厅:崇学尚武的传承地

下迳村巷道上的石板路和鹅卵石路经过百年踩踏,泛着青色或褐色的光亮,然而,那座立于村东、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沧桑的官爷厅,如今已演变为“关爷厅”了。

从前的下迳村,充满浓郁的崇学尚武儒家文化氛围。邹氏的入粤始祖邹应龙,是南宋福建泰宁县人,由状元出身,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刚正清廉。绍定四年(1231年),福建发生农民暴动,邹应龙的三个儿子殿六郎、殿七郎、殿八郎在兵荒马乱中被冲散,在避乱途中,父母和兄弟各散一方,殿八郎流入广东大埔县焦坑后定居下来。随着人丁不断繁衍,为谋生计,殿八郎的后裔又从汀州、大埔一带逐渐播迁到广东的梅县、揭阳、惠州、韶关、清远和东南亚诸国等地。

邹氏后裔继承了其家族崇学尚武儒家文化,使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儒学总是与中国传统的宗祠、庙宇相联系着,村东那座“官爷厅”,起初是为了纪念邹氏大官人而建,兼做私塾学堂。到了清朝咸丰年间,广东天地会起义波及清远、英德、阳山、怀集等到地,为了自保,由本村先贤在“官爷厅”设立团练,组织乡丁保卫家园,并设立“关帝爷”牌位,久而久之,村民便将“官爷厅”叫为“关爷厅”了。关爷厅为振兴下迳村的文风武术立下了汗马功劳,后因年久失修,日渐荒废。直到新世纪初,村中族长发起修葺之举,对关爷厅进行重修,使其旧貌变新颜。

这座关爷厅,曾经是村中学子求知的学堂,也是练武之人的宝地。虽然关爷厅已看不见原来的建筑风貌,昔日曾经在此读书和练武的人早已成为历史过客,但那学子朗朗的读书声和习武人雄壮的呼喝声,仿佛仍在耳边回萦。

http://s9/middle/613fd43fhc4889a7c8cc8&690
     英石雕琢的石柱础。

  

基金会:血脉亲情系后人

邹氏族人自古爱国爱家,诚实勤劳,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许多辉煌业绩。不少族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拼搏,成为一代贤达和社会英才,为邹氏家族增添了无限光彩。然而,世代散居在英德、清远两县偏远地区的邹氏族人,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人人才稀缺,经济发展缓慢,总体实力较为薄弱。

“增强家族凝聚力,壮大家族声望”,这是邹氏族人的共同心声。基于发展教育,培育人才,增强凝聚力的愿望,邹氏教育基金会于2008年12月8日正式创立。

据邹氏教育基金会发起人之一邹杨介绍,基金会是一个永恒的激励机制,也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着家族的精神、希望和力量,其宗旨非常明确,就是秉承邹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凝聚血脉亲情,凝聚族众力量,合力发展教育,倾心培育英才,激励族人奋发图强,振兴家族,为子孙后代谋福祉。

邹氏教育基金会的创立,对邹氏家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各项工作有序、规范地开展,目前已初见成效。分别对考上大学的族人子弟英德市九龙镇邹屋墩村的邹景波、桐油坪村的邹广锋、曲塘村的邹国权、邹玉明和浛洸镇的邹国鸿发放了奖学金。

从官爷厅的崇学尚武,到基金会的扶贫助学,邹氏族人对教育事业可谓情有独钟,薪火相传,令人深有感触。这不仅是邹氏家族的一件大事,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我们相信,受惠的学子一定会铭记族人的恩惠,常怀感恩之心,刻苦学习,发奋努力,立志成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回馈家族、报效祖国。我们更坚信:只要邹氏家族同心同德、不懈奋斗,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相关链接:

清远日报网:(http://www.qyrb.com/epaper/content/20120707/ArticelB1002FM.htm

http://s5/middle/613fd43fhc488a3d362e4&690
 下迳村前的“神笔峰”。

http://s5/bmiddle/613fd43fh7a0daa7072e4&690
  英清古驿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