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丽传说]:白湾藏古庙 宝地奉杨公

(2011-05-15 12:55:49)
标签:

白湾

杨公古庙

旅游

清远高峰

地域文化研究

文化谈片

杂谈

分类: 清远历史文化行

白湾藏古庙 宝地奉杨公

来源:2011年5月11日《南方日报》

本文地址:(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5/11/content_6958545.htm

专题撰文/刘俊 高峰   专题摄影/高峰

 

 http://s10/middle/613fd43fh76ba8a55cc69&690宝地奉杨公" TITLE="[美丽传说]:白湾藏古庙 宝地奉杨公" />
    ■杨公古庙近景

 

清新白湾,钟灵毓秀,历来有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的美誉。元、明两朝及清朝“康乾盛世”时是广东抚瑶长的治所。随时间推移,抚瑶长官衙门四周渐渐形成“官衙村”,也就是今天白湾圩的“开基始祖”。

在官衙村前不远处,矗立着一座重修过的庙宇,远望如一张泰山坐椅,椅上坐着一位慈祥的仙翁。这就是始建于宋代、之后不断重修的杨公古庙。从庙前竖立的杨公古庙重修碑可知,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在清朝光绪年间的1883年。

随着岁月的磨洗,年久失修的杨公古庙逐渐坍塌。直到1996年,浸潭镇白湾当地的信众捐资修葺了杨公古庙,依旧保留了清代建筑风格。

白湾这个深山之中,竟有如此规模宏大的庙宇,它供奉的杨公又是何方神圣呢?笔者通过实地查阅资料发现,这个杨公是唐僖宗时期的国师杨筠松。

杨筠松,生于834年,卒于900年,名益,字叔茂,号筠松,世称“救贫”先生。窦州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先生。著有《疑龙经》、《撼龙经》《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等堪舆专著。

http://s15/middle/613fd43fha3496ec1cbee&690宝地奉杨公" TITLE="[美丽传说]:白湾藏古庙 宝地奉杨公" />
   杨公古庙内景

 

看风水扶贫致富

据明朝嘉靖年间董天锡编撰的《赣州府志》载“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徒。卒于虔州于都药口坝”。

据江西兴国三僚村《曾氏族谱》记载:“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使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相传,杨筠松担心死后自己的学问成为绝学,所以希望徒弟们能够世代继承。于是带着弟子曾文辿和廖瑀在盆地中间搭起茅棚住了下来,一人一座茅棚。茅棚又称为“寮”,故称“三寮”,现在江西省兴国县境内的“三僚”村就是由此得名。据传,外来的风水师来到三僚村,都会寻找杨公当年所点“天马水”、“出土蜈蚣”、“罗经山”和“甲木水”等风水穴位。据《赣州府志》载:曾、廖两姓都从江西宁都徙居兴国县三僚村“盖两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贻之谶云”。可能是因为这一缘故,三僚人非常乐意传播杨筠松为三僚卜地开基的传说。

 

杨公或是广东人

对于杨筠松的籍贯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古代典籍中,大多都是记载“筠松,名益,窦州人”。而三僚《曾氏族谱》却作“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这种说法普遍存在于许多风水术的秘本里,故风水术士一般都以为杨筠松是山东窦州人氏。

其实,“窦州”是古代地名,不在山东省,而在今年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县。宋《太平环宇记》载:“信宜县,汉端溪县,地属苍梧郡,隋为怀德县,唐武德四年析怀德县置信义县,仍置南扶州。贞观中改为窦州,取州界罗窦为名。皇朝太平兴国初改为信宜。”笔者以为,把杨公的出生地理解为山东,是一种误传,因为在唐朝时,山东根本没有“窦州”,而真正的“窦州”在广东。

杨筠松因受战乱影响,带着宫庭秘籍从京城长安出逃,随着大批南迁的客家人,一路跋山涉水,辗转来到赣南。他发现清远境内的三僚村风景优美,山水有情,地形构造恰似一个堪舆用的罗盘,遂带着几个弟子搭棚定居,创立和传播他的地理风水理论。

 

渊源

叹风水 白湾人建起杨公庙

白湾杨公庙历史悠久,自宋代立庙以来,一直香火不断,历代官府与民间一直推崇备至,屡毁屡修。也许读者会问,身为唐朝国师的杨筠松,为什么会来到清远白湾寻找风水宝地?他与白湾有何渊源?

原来,到了唐朝晚期,朝政日益腐败,沉重的苛捐杂税弄得民不聊生,农民领袖黄巢揭竿而起,四方响应,从者如云,义旗指处,所向披靡。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初五,黄巢起义大军占领潼关,攻克长安。唐僖宗在“百官皆莫知之”的紧急情况下,携带三个妃嫔、四个亲王,五百名神策军护驾,仓皇逃出长安,不分昼夜地逃往西川。

出身清贫、为官廉洁的杨筠松目睹朝廷的腐败,早就心存去意。适逢黄巢造反,早已淡泊名利、不恋权位的杨公趁机弃官而去,远离长安,逃入昆仑山削发为僧。此后,他以平素悉心钻研的堪舆术遍游祖国河山。

南下广东期间,杨公在连州、阳山、清远一住十载,走遍百粤之地,实践其以风水学术“济世救贫”的理念。杨公来到清远白湾时,见白湾盆地四周地形奇妙,峰峦叠嶂,行至旗山脚下巡视,只见左右龙蟠虎踞,前有龟星,后接蛇气,两水合襟,生成龟蛇相会之象。

据说杨公正在赞叹此地风水,恰好遇见几个牧童在此用棍棒、石块搭屋子玩耍,便俯身问道:“尔等何为”?牧童答道:“建造庙堂”。杨公一愣,又问牧童:“我已在此地埋下了三个铜钱,尔等若能一次串起三个铜钱,就可在此建庙。”正说着,只见一个牧童用赶牛棒往下一插,果然串起三个铜钱。杨公感叹道:“此处真是地灵人杰,乃百姓之鸿福也。”此事一经传开,方圆百里之内,皆为震动,谓“救贫仙人”下凡白湾,为民解困,造福人间。于是,民间人士发起集资,在此地建庙纪念杨公,取名“杨公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