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探秘]:苏氏宗祠今何在?

标签:
苏氏宗祠苏轼清远高峰地域文化研究文化推介杂谈 |
分类: 清远地理 |
苏氏宗祠今何在?
来源:2011年03月12日《清远日报》
本文地址:(http://www.qyrb.com/epaper/content/20110312/ArticelB1001FM.htm)
■高峰
■山塘苏氏宗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当吟诵起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眼前总是浮现出一幅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空灵画卷。诗人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由衷地希望所有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团圆幸福。苏轼一生跌宕起伏,虽然少年成名,但却误入政治漩涡。乌台诗案,差点丧命,几经营救,才得以保全性命。贬黄州、又贬惠州、再贬海南,两次途经清远,最终客死归京途中。苏轼一生游走于儒道佛思想的边缘,受儒道佛影响,他总能随缘自适,旷达洒脱,享受生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惟苏轼之人之文,至今仍威震撼寰宇,令人不胜感慨。而苏轼后裔及其苏氏宗祠,仍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和追寻的目标。http://s16/middle/613fd43fh9e911994415f&690
■三坑亨图村貌
三坑苏氏宗祠:神秘祠堂藏古村
在清新县三坑温泉旁边,有一个古村落,它的古地名叫“亨图”,由于发音与“坑头”同音,因此今人多称之为“坑头村”,它原来的名字却反而变得鲜为人知。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今天的亨图村除了伍氏族人之外,根本找不到一户苏姓人家,但它的村头却曾经矗立着一座有六百多年历史的苏氏宗祠!
亨图村是个古老的村庄,拥有原汁原味的广府古建筑,乡土气息浓郁的大榕树,香火旺盛的古祠堂。在清西平原,像亨图村这样的古村落很多,它既不是旅游景区,又不是特殊纪念地,因此连餐馆也没有。然而,亨图村曾经却有一宝:一座矗立了几个世纪的苏氏宗祠。
据《清远县文物志》载,苏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祠堂坐北向南,由前、中、后三进两井连结而成,面宽12米,祠堂前由两根⒊5米高的褐色大理石柱支撑,石柱础底座,前堂、后堂深各6米,中堂9米,屋顶木梁结构,整座祠堂气势宏伟,神采飞扬。
亨图村有苏氏宗祠却无苏氏后人,它与清新县山塘镇西尾村的苏氏宗祠如出一辙,惊人相似,这其中是否隐藏着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山塘苏氏在明、清、民国以及现代清远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与宋代大文豪苏轼南贬是否有必然联系?种种猜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往亨图村探秘。
走进亨图村口,迎面而来的是几株百年古树,一条村前大道修得平整宽敞,村前有一个十多亩宽的大水塘,显示出伍氏先祖构建亨图村时的格局是多么气派。塘畔栽种了一排大叶榕树,枝繁叶茂,成了一个休闲公园。整个村子坐北向南,二十多间房屋一字排开,中轴巷道房舍相连。村中很幽静,村头巷尾很少见到村民。苏氏宗祠在哪里?偶尔问了几个年青人,他们都十分茫然,随行的朋友说许多年前曾参观过苏氏宗祠,难道飞走了?来到村中心的一间伍氏神厅,见村民聚在屋里聊天谈笑,我们便问及此事。村人说,苏氏宗祠在东头,因年久失修,前面两进已经拆除,改建成文化中心。走近一看,才知闻名清远的苏氏宗祠前面两进已不复存在。我们进入后园,残存的最后一进苏氏宗祠如站立在寒风中的老人,孤苦零丁地颤抖着,遗址四周,残垣败瓦,一片狼藉。地面杂草丛生,木料随地丢弃,昔日高贵的坤甸门楣,如今混迹垃圾之中,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苏氏宗祠是明代广府祠堂的一个珍贵缩影,是供奉苏氏祖先的地方,后来又作为乡村儿童念书的书塾。陪同我们来亨图村参观的朋友一提起苏氏宗祠,非常羡慕,他说小时候来亨图村探亲,听大人说这是个风水宝地。但如今才发现,村民们只留恋自己的祠堂,面对年久失修且与已无关的祠堂,他们表示爱莫能助,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亨图村的古巷很值得欣赏,沿着苏氏宗祠的旧围墙往北走,村中的大树很多,在房檐拐弯处总能看到麻石长凳,村民都喜欢在麻石长凳上聊天、玩乐。在古巷里走了一圈,感觉寂静之中还有一丝凉意,抬头一看,原来已来到与温泉相隔的竹林旁,凉风正是从温泉那边吹来。
从前的亨图村,以书塾闻名,有清西“书香门第”之称。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清代贡生伍毓华,他创办明新高小学堂,精通数学,著有《算学浅释》、《代数浅释》、《遵章小学算术教科书》,历任清远劝学所所长、劝学董事兼县视学,民国元年(1912年)任清远县临时议会议长。http://s2/middle/613fd43fh9e911d48b661&690
■山塘苏氏宗祠内部结构
山塘苏氏宗祠:“青瓦背”约定俗成古地名
山塘苏氏宗祠是明清时代清西平原最具特色、保存得最完整的广府祠堂。该祠堂最后一次大修是清代光绪年间,整座祠堂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工艺精堪,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祠堂由三进两井组成,镬耳山墙,祠堂两边建有偏厅,中间以青云巷相隔,由于祠堂的瓦面全部使用佛山石湾青色彩釉瓦,被尊称为“青瓦台”。因为“台”与“背”的粤语读音相近,人们习惯叫成“青瓦背”。几百年来,“青瓦背”的叫法约定俗成,成为整个山塘镇北部的古地名,其范围包括今天的金亭、西沙、西尾、胜利等乡村。
祠堂如今成为当地老人的活动中心,老人们在祠堂打牌、聊天、下棋、读报,当看见游人进入祠堂参观时,表情充满了自豪感。山塘苏氏宗祠的文化底蕴与三坑的苏氏宗祠一样深厚,它们一脉相承,同样代表了岭南广府的传统建筑特色。三坑苏氏宗祠曾经是亨图村最著名的建筑,可惜未能保存下来,实在令人婉惜。
相传亨图村原为苏氏始创,后来,伍氏先祖作为内弟从三水县来到清远县投奔苏氏姐夫,寄住亨图村,经过几代人的繁衍,伍氏变得人丁兴旺。苏氏姐夫也确实襟怀坦荡,把亨图村全部让给内弟,自己带领族人东赴北江河畔的山塘地区重新开基立业,为了纪念这段情谊,他把新的定居点命名为“西尾”和“西沙”———意即西部亨图村还有一条“尾巴”,还有金沙般纯洁的亲情和友情。于是,苏氏在村中重建祠堂,新的西尾苏氏宗祠与亨图村苏氏宗祠建得一模一样。看守山塘苏氏宗祠的老人家说,以前的屋顶上,石龙雕刻都是镶金的,现在就只剩下一条条坑纹了。游人踮起脚,顺着老人家的手指方向,伸长脖子往上看,不知脑海里是否想象出从前金碧辉煌的金龙……相传清远苏氏是苏东坡幼子苏过的后裔,可惜时代变迁,家谱无存,一时无从考究,甚为憾事。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某日下乡搞文物普查时,偶尔听一老者告知,苏氏始祖的大墓碑记录了苏氏源流,深藏在清西古运河河底。老者说,这是一个传奇故事,苏氏与鲤鱼捷莫氏几百年来都是传统亲戚,均源于三水,故苏氏祖墓葬在风水宝地鲤鱼捷。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莫氏族人听说有人要铲平苏氏祖墓,便连夜组织人员挖出墓碑,偷偷埋藏在河底,从而保护了苏氏祖墓。
http://s4/middle/613fd43fh9e91214492a3&690
“三苏”后裔遍华夏
大凡读过书的中国人,对苏轼的大名无不如雷贯耳,甚至连市井小民也无人不晓。在流芳百世的唐宋八大家之中,苏轼与他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时荣列金榜,苏氏父子三人所享的盛名之隆,任何人都耳熟能详,他们的辉煌成就,也为后世的苏氏族人所最津津乐道。
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同享文名,被称为“老苏”,他年届二十七才发奋读书,结果精通六经百家之说,美文传天下,欧阳修把他推荐给宋朝皇帝,被任为校书郎,编纂《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逝。苏轼、苏辙接过文学接力棒,继续发扬光大,令“三苏”名扬天下。
大名鼎鼎的苏轼在文学方面绝世才华,作品篇篇佳作,字字珠玑,这位千古杰出的文坛奇才,为文雄浑奔放,作诗则清疏隽逸,又兼工书画,每次拜读他的文章,总觉得有一股豪迈之气贯于全身。“三苏”都是宋仁宗嘉祐年间的进士,后来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苏轼兄弟二人则上书反对,因而触怒宰相王安石,仕余受阻,苏轼一再被迁徙于杭州、湖州、黄州、惠州,最后被贬至遥远的琼州。他被贬到杭州时,在西湖筑了一道苏堤,直到现在,“苏堤春晓”,仍是西湖的十景之一。在广东惠州西湖,苏轼也筑有一道苏堤,从此成为惠州名胜。与苏轼同享盛名的苏辙,也是被王安石一贬再贬,直到宋徽宗时才被朝廷所重用。苏辙的文章与其兄的风格迥异,他的别号“颖滨遗老”稍逊一筹“东坡居士”而已。连苏轼的儿子苏过,诗文书画样样皆精,丝毫也没有辱没杰出而卓越的先祖!
关于苏轼家族的由来,苏洵在族谱上写得非常清楚:“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自河内徙扶风。”由此可知,第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临漳县,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整个家族也迁移到今天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后裔逐渐遍布于全国各地,四川眉山这个光辉灿烂的苏氏家族,自然也是从河内迁移出来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来一贬再贬,最后一站是海南岛。宋朝时代的琼州,大多是黎人,只有少数汉人。这中国文化藩篱之外的地方,苏轼贬谪到海南岛不久,司马光后裔的官爵也一律被削除,不少高官都予调职,其中包括苏轼的弟弟苏辙。给苏轼沉重打击的就是“凡受贬谪的臣子,其亲戚家族不得在其附近县境任官职”的条令。因触犯条令,其长子苏迈在南雄被罢官,次子苏造在广州被迫与他告别,幼子苏过则将家室留在惠州,只身陪伴他前往海南岛。
在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十一日,苏氏兄弟分手,苏轼携幼子苏过和雷州太守派来沿途侍奉他的几个兵丁上了船,七月二日到达儋州。苏过是苏轼时刻不离的伴侣,他不但承担一切家中琐事,还做父亲的秘书,在高明的父亲指导下,苏过很快便成了诗人画家。在苏轼的三个儿子中,苏过是一个地位崇高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依然流传至今。
北宋朝廷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王安石两度罢相后,保守派又上台执政,所有被贬高官均官复原职,苏轼奉诏北还,途经清远,病逝于途中。他的后裔有很大一部分留在广州。在黄埔将军山上仍保存宋、元、明朝代的苏氏家族墓群,埋葬了苏轼的第五、第六、第七代后人。南宋末年,苏轼的第八代孙苏刘义大将军带兵进入广州黄埔驻守,准备与元兵决战。后来苏氏家族的后人便将这个曾驻过军的山头买下来,将军山也因此而得名。
元朝统治者对宋朝名流后裔大都采取安抚手段,苏氏族裔因而继续繁荣发展。到了明朝,苏氏后裔深得帝王宠爱,大都官运亨通。到了明朝中后期,留在广州的一支苏氏后人先迁三水,再迁清远,由于苏氏子弟从小注重文化熏陶,仕途畅顺,很快就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山塘苏氏几百年来为清远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政界和文化界都涌现出不少菁英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相关链接:
清远日报网:(http://www.qyrb.com/epaper/content/20110312/ArticelB1001FM.htm)
水石连州网:(http://www.lztour.com/news/list.php?id=143891&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