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地理]之一:金鸡岩:清远最古老的名胜古迹

标签:
金鸡岩喜雨亭中宿楼清远高峰地域文化研究文化 |
分类: 清远地理 |
金鸡岩:清远最古老的名胜古迹
2010年03月13日 来源: 清远日报
作者:高峰
http://s2/middle/613fd43fh81eb6c81cf21&690
“灵山福地”金鸡岩 黄宅裕摄
古往今来积淀许多鲜为人知的遗迹和故事
金鸡岩位于清远市区东北五公里处,是古代拱卫清远城的重要关隘,更是通往清东飞来峡的交通要道。登临山顶,可俯瞰全城美景。
金鸡岩形成于太古时期,乃著名喀斯特地貌。岩内的金芝岩仙洞已有1680多年的历史,大厅石壁上的天然金鸡浮雕,头颅高昂,展翅欲飞,金鸡岩因此而得名。岩顶曾有“喜雨亭”,是明朝清远知县苏廷龙和清朝清远知县孙绳祖为纪念祈雨成功而建的,现在的“喜雨亭”为现代人复建。传说唐朝时产金色灵芝,唐玄宗曾遣使求之,故而金鸡岩又名“金芝岩”。
金芝岩仙洞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历代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了诸多诗文和题刻,如有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著名外交家、诗人方信孺;明朝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翰林院编修黄佐;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学者屈大均,清朝的广州知府孙绳祖,著名书画家、翰林院编修关槐,广东巡抚、两广总督阮元,翰林院编修史谱,南海举人、书法家熊景星等。
在金鸡岩景区里面的“中宿楼”和“喜雨亭”中,竖立着朱汝珍的墨宝;在龙湫湖畔,还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凉亭,名叫“榜眼亭”,是为纪念清远历史上第一个榜眼朱汝珍而建。说起历代名人与金鸡岩的渊源,还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清远“仙城”之誉缘于金鸡岩
http://s4/middle/613fd43fh81eb7608ab63&690
在《南史·隐逸传》里,记载了一位有道术的卢度(字孝章),年轻时随军队讨伐北魏,吃了败战,被北魏军队一直追杀到淮水边,差一点过不了河。在这危急关头,卢度双手合掌,双目闭合,心中发下誓愿:“今日若能免得一死,从此永不杀生。”发完誓愿之后,眨眼之间就有两块楯牌漂过来,把他接过河去。后来,卢度实践誓愿,真的来到清远金芝岩隐居,做了一名著名的隐士。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诏全国各州兴建开元寺、开元观。恰有堪舆大师飞报唐玄宗,称南方清远有灵山,发现金芝。唐玄宗遂派遣特使来清远,在金芝岩采摘灵芝,由于这种灵芝敲之铿锵,有如金属之声,清脆悦耳,故名“金芝”, 而出产金芝的岩洞从此就被称为“金芝岩”。又因为相传只有仙气缭绕的“仙洞”才能长出“金芝”,金芝岩又被清远民众誉为“仙洞”,清远则为“仙城”。在鼎盛时期,清远城里城外共有庙宇、道观十八座之多,各种文化汇聚清远,可谓名副其实的“仙城”。
到了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看了《南史·隐逸传》这段历史,觉得自己的遭遇和卢度很相似,便有感而发,写了一篇《书南史卢度传》一文。苏东坡一生挫折无数,却不改他豁达的性格。在被贬途中路经清远时,还亲自来到金芝岩凭吊,并题写了“金芝岩”三个字,刻在岩洞之上。
南宋诗人方信孺也专程来到金芝岩寻觅卢度和苏东坡的足迹。但由于战乱之后,金芝岩已是无人修葺,杂草丛生,人烟稀少;加上他被奸臣所害,从京官贬为地方州官,感慨顿生,便在金芝岩留下了一首诗:“碧落三洲天下奇,仙城谁复识金芝;可怜隔断黄茅路,不得骚人赋一诗。”如今,众多佛学书籍都把卢度的“不杀生”誓愿奉若神明,视为经典。清远的“仙城”之誉,也得益于卢度在此隐居、唐玄宗遣使在此采芝、方信孺在此赋诗。
“灵山福地”金鸡岩
相传金鸡岩自九天玄女、安期生、老子等仙人开铸鼎炼丹先河以来,历代道学家、医学家、神仙家便接踵而至,如葛洪、鲍姑、黄初平、卢孝章等众多仙道人物,都在金鸡岩这座“炼丹名山”留下了采药、炼丹、修道、飞天的传说和踪迹。据史志载:“晋朝葛稚川(即葛洪)曾隐居于此(金鸡岩)炼丹,岩中至今仍有葛洪丹灶。”佐证了金鸡岩这座“炼丹名山”文化积绽的深沉与厚重。
炼丹家的主要特点为习静服气,修性摄生,烧炼丹石,以超凡人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长生不老为目的。葛洪之祖葛玄(164—244),三国时吴人,出身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人称葛仙翁。后来,葛洪继承其衣钵,一生醉心于炼丹事业,最终也是功成名就,后人同样尊称他为“葛仙翁”。
人们也许会问,这些仙人为何会选择金鸡岩炼丹和隐居呢?难道金鸡岩真的是一座令人向往的“仙山”和“灵山福地”?经笔者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一条神秘的“炼丹之溪”———金鸡岩地下河。
据史籍载,“金芝岩内有一丹井,深不可测,相传直通云梦泽”。云梦泽就是今天的洞庭湖,与清远相距甚远,“丹井”下面的这条地下河,正是中国医药经络文化所指的“丹田”,天人合一,天地同源。“丹井”之水受金鸡岩天地精华之孕育,为古代炼丹家炼丹所需的必备之水。为便于采集“丹井”之水作炼丹之用,在“丹井”上面的金芝仙洞洞口留有葛洪炼丹灶和道仙黄初平炼丹处,这些仙道文化遗迹充分表明了金鸡岩与中国医药文化的渊源关系。
古代的金鸡岩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是仙家道士们遨游天地,来去自如,歇脚聚集的地方。这里群山绵延,苍翠高耸,幽深莫测,是众神诸仙的集中活动之地,也使其成了一座修道炼丹的道教名山。因此,后人就把金鸡岩誉为百求万应的“灵山福地”,从此香火鼎盛,繁荣了数百年。
中宿楼:清远厚重历史文化的传承
http://s10/middle/613fd43fh81eb7b9999c9&690
如今,历经千年风雨的金鸡岩,在清远一位“现代愚公”黄世建十年来的不懈努力下,昔日遗迹重光,金芝仙洞重见天日。同时,为了纪念清远历史上第一个、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榜眼朱汝珍而兴建了“中宿楼”。
金鸡岩以山水神秀为特色,融地下岩洞奇观与人文史迹、宗教文化为一体。到金鸡岩游览,你会被文化气息浓厚的中宿楼所吸引。中宿楼是金鸡岩的博物馆城楼,同时也是清城区博物馆所在地,三拱门的古式建筑,总建筑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清远的前身叫“中宿县”,自汉至隋历经700多年,取名中宿楼,为的是体现清远厚重历史文化和朱汝珍当年的夙愿。
中宿楼一楼为金鸡岩文物展,馆藏丰富,藏品有晋朝以来反映清远本土文化的文物:有乾隆年间的“清风堂”墨砚;有康熙、光绪年间的圣旨等皇家御赐文物;同治、光绪年间的“旌表节孝”牌坊,深刻反映了金鸡岩在清远文化史上的代表地位,展示了清远民间民俗文化的光彩。二楼为书画展厅,展厅汇集了清远本地及全国各地知名书画家的作品,体现了清远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驻足中宿楼,犹如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一款款令人惊叹的文物、书画和照片,成为金鸡岩千百年历史的见证,更是清远灿烂历史文化的见证。“碧落三洲天下奇,仙城谁复识金芝”,清远千百年来深厚的文化历史在金鸡岩得以延伸传颂。
喜雨亭:历代清远文人的精神支柱
http://s3/middle/613fd43fh81eb817e3e62&690
朱汝珍榜眼亭 高峰摄
金鸡岩形成于太古时期,岩内洞中有洞,钟乳石笋鬼斧神工。洞内冬暖夏凉,厅宽径幽。大厅石壁上的天然金鸡浮雕,头颅高昂,展翅欲飞。金鸡岩顶有复建的“喜雨亭”,那是明朝清远知县苏廷龙和清朝清远知县孙绳祖为纪念祈雨成功而兴建,如今,重修后的喜雨亭使用了当年朱汝珍题写的匾额,弥足珍贵。
据《广州府志》、《清远县志》以及《峡山志》等史籍记载,“明知县苏廷龙祈雨立应,建亭于此”;“清知县孙绳祖祷雨亦应,建喜雨亭”。清末榜眼朱汝珍更是对喜雨亭钟爱有加。话说他当年衣锦还乡之时,除了为朱氏宗亲题字外,还亲自来到金鸡岩旧址考察,倡议重修喜雨亭和兴建中宿楼,并即席挥毫为“喜雨亭”和“中宿楼”,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喜雨亭一直未能如愿重修,直至前几年才由一位文化高人出资重修,还兴建了“中宿楼”和纪念朱汝珍的“榜眼亭”。
金鸡岩山青水秀,祥云飘逸,峰峦月影,若隐若现,淡雅柔和,意境缥缈,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汇集了儒、释、道三教,是著名的“三教会聚”圣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朱汝珍主持编撰民国《清远县志》时,广泛搜集有关金鸡岩方面的历史资料,内容丰富翔实,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海内外对朱汝珍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慕名而来金鸡岩参观的文人墨客和旅游人士不绝于途。
金芝观:咸丰六年玉石俱焚
“金芝岩口野烟匀,我到登临雨垫巾;千古卢公高卧处,忘机鸟兽亦亲人。”每当我吟诵起清远举人郭钟熙的《金芝岩》诗,我总是会想起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早春二月的金鸡岩风景区,是郊游的好去处。景区内的著名古迹金芝观,则是许多游人必到之地。
车子一进入金鸡岩景区,仿如来到世外桃源。雨后的阳光,和煦地洒在身上。行走在龙湫湖畔,远处传来清脆悦耳的鸟鸣声,是画眉还是黄莺,你可仔细辨听,还有百灵鸟,在婉转地试着新声。春雨过后,空气中渗透出诱人的清香,石燕在岩口盘旋呢喃,桂花在微风中与菊花耳语,潺潺而下的流水在榕荫下吟笑,岩顶上披着露珠、绽着新绿的凤尾竹也在风中尽情摇曳。
踏着石级慢慢往上爬,一座气势恢弘的大殿赫然耸立眼前,这就是重新修葺的金芝观。2009年,经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核准,同意重开“金芝观”。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亲笔题写了“金芝观”匾额,更为金鸡岩增添了浓厚的道教色彩。尽管已没有了当年的斑驳苔藓,我们无法想像当年金芝观是何等鼎盛的香火,我们更无法相信金芝观四周曾经是硝烟纷飞鏖战的古战场。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满清王朝丧权辱国,对外割地赔款,对内加紧压榨人民,社会危机重重。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越来越多的贫苦农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小商贩、船民、无业游民等加入天地会组织,走上反清道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鼓舞了广东天地会会众,终于在1854年夏天爆发了较大规模的广东天地会武装起义。起义者头裹红巾,或腰缠红带,自称“洪兵”,又称“红巾军”。
武装起义的烽火迅速燃遍广东全省,数月之内,起义军攻克了四十余座府、州、县城。咸丰四年(1854年),陈金缸、林大年、练四虎(清新县三坑镇人)、侯陈带(清新县太平镇人)聚众起义反清,他们头裹红头巾,从广州乘船由北江直上清远,与官兵在山塘金亭基河旁交战,大败官兵。在内应配合下,“红巾军”迅速攻占清远城,改清远县为“中宿县”,林大年任知县。红巾军势力全盛时发展到数万之众。“红巾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旋后几年间,先后攻克了清远、英德、佛冈、阳山、连州、怀集、信宜等县城,他们占县衙,杀官军,劫大户,济穷人。清远知县程兆桂惊慌失措,与驻守县城的官军一道,丢盔弃甲,狼狈逃往滨江禾云避难。
与此同时,出生于清远高田乡的举人郭钟熙(字载荣,号榕石)与他的郭氏宗室组织了一支名叫“郭家军”的地方团练,与当地的土豪乡绅联起手来对付“红巾军”。高田和太平的郭氏兄弟们,率领乡勇夜袭清远城,经过浴血奋战,最终在血色黎明中占领了县城。“红巾军”撤出县城后退守金鸡岩的金芝观、灵源寺,清军在惊魂稍定后也卷土重来。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对手,“红巾军”坚守阵地,等待救援,誓死不降。经过两天两夜激战,最后,“红巾军”与金芝观、灵源寺一道,同时葬身火海,彻底玉石俱焚,灰飞烟灭。历史将铭记这个难忘时刻———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鼎盛了二百年的金芝观和灵源寺从此消失于世人视野。后人读史至此,无不扼腕长叹。
郭钟熙被清政府诰授通议大夫、加同知衔、赏换花翎、截取知县;加三级、封赠三代等奖励。
在金芝观被毁150年后,黄世建斥巨资重新修葺了金芝观,抚平了清远人民心中的百年隐痛,还清远人民心中的一方净土。
——原载2010年03月13日《清远日报》,“清远地理”版
相关链接:
清远日报网:(http://www.qyrb.com/epaper/content/20100313/ArticelB1001FM.htm)
连阳网:(http://www.lztour.com/news2/list.php?id=102767&c=&im=&kw=&ab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