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

(2010-12-25 22:51:55)
标签:

杂谈

分类: 高考读经

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说明》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项要求。要正确理解和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120个。

1、 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如:“振长而驭宇内。”  “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

    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制马鞭”。

再如:“理”,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

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雕琢加工玉石”。

“傥窀穸不为盗所发”,选出句中的加点词意义正确的一项:A.墓穴    B.棺材         

C.财物     D.山洞。   加点词“窀穸”极生僻,但根据“穴”部多与洞穴有关,

就可排除BC两项,再根据语境可推出A项正确。

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 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阝”——与地名有关;   “隹(zhuī”—与鸟雀有关;

 “尸”——与身体有关;  “女”——与妇人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攴(pū”与敲击有关;

“歹”——与死亡有关 ;  “月”——与肉有关;

“页”——与首有关;     “自”——与鼻有关;

“目”——与眼有关。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可以根据其进行合理理解推断。 

如:(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将 

    兵”即“统领军队,带领军队”。

再如:99年试题13题“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的“息”也有六个义项 A、气息 B 

    休息 C、熄灭 D、子息 E、利息 F、出息 。很明显,在这里只能选择E项。

3、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如: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但以刘日薄西山。(薄:迫近、靠近)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便言多令才。(令:美好的)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致力)

4、 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求全责备(责:要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速:招致,邀请)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屡试不爽(爽:差错)

     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严惩不贷(贷:宽恕)

     吾亦望汝副其心。----------名副其实(副:符合)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拔:超出)

5、 对句判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    

    小步,半步

    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通五经,贯六义。(“贯”与“通”)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比”对应“齐”,“齐”有“相同”之意,成语有“等   

量齐观”,那么“比”也是“相同”,而非“比较”。)

6、 语法分析推断法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  

   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  

   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2000年试题13题“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

又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动宾   

如何搭配“坚”解“坚硬的盔甲”,“锐”解“锐利的兵器”才能搭配。

“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诸郑伯”中加点字意义。A.拜见   B.陈述   C.  

请求    D.名帖---------- “谒”,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词义非常丰富,至少有拜见、陈 

述、请求、名帖等意思。要确定“谒”的义项,可以借助语法分析。“宣子谒诸郑伯”

中的“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宣子”是主语,而谓语只能是动词“谒”,“谒”

的宾语不是“郑伯”而是“之”所指代的内容即上文的“环”。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

确定“谒”的义项为“请求”,而不可能是其他。

7、邻字辅助法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如“便可白公姥”;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  

    劳”。)

   今主上幼,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三国志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  

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一、

一跃,不能十步。

宰臣上而发绕之。

暮归,忘其牛,父怒之。

抚军亦厚成名。

富翁某,商贾多贷其

二、

王谛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昌宗从旁迫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儿也,当有所成。”

三、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五岭,西接黔蜀。

过饰非。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

同伐异。

革故新。

四、

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

予既揖退老甿,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拜住(人名)其疏入谏

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侯史高。

专以射为戏,死。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五、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饿,不宜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后汉书·袁安传》

 

李贺,字长吉,七岁能辞章……每日旦出,骑弱马,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即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成之。……母使婢囊中,见所多,即怒日:“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六、

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则异室,死则同穴。

小信未,神弗也。

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鬼。

孙膑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一、千里马     烤肉    打    奖赏     钱财

二、玩味   出外的商人    轻视     通“促”,催促    聪明

三、迫近    掩饰    时候     袒护     建立

四、构筑城墙    不理     藏在袖中     奉承    最终    刚成年的时候

五、考察   以为    都     求     

带着   写诗的固定格式   补足   掏出   

六、下雪  活着   信服   降福   辟邪   约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