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民为天,长治久安

(2012-11-21 19:25:26)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海一勺流

                                以  民  为  天 ,长  治  久 

 

   最早涉及民与天关系的是中国第一部史书《尚书》,其中《泰誓》篇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所见到的来自民众所见到的,天所听到的来自民众所听到的。又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很显然,天意即民意。“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句话,《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昭公元年两次引用,《国语·郑语》中亦引用。由此可见,这是古代十分流行的一句经典语言。又云:“惟天惠民,惟辟奉天。”辟者,君主也。只有上天是爱民的,为君主的要顺从天意爱民。由此规定了君与民的关系,君要敬民,爱民,保民,利民,惠民,产生了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尚书·五子之歌》云:“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伟大的祖先早有遗训:对人民只可亲近,不可欺凌,人民是邦国的根本,根本稳固邦国才得安宁。《尚书·大禹谟》云:“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凡事都考察民众的意见,舍弃自己不正确的意见,听从民众正确的意见,为政不虐待无告的穷人,不废弃卑贱的贤才,这只有帝尧时候才能做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思想文化却十分活跃,许多先进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决定政权存亡的伟大力量。因此,反对君本、神本思想的民本思想形成了强大潮流。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远,人道迩。”

  《左传·文公十三年》:“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左传·襄公十四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管子·霸言二十三》:“夫霸主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是提出“以人为本”思想的第一人。其实,管子的“以人为本”中“人”与“民”是同意的,即“以民为本”。

  《管子·牧民》:“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管子·霸形》:“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礼记·缁衣》:“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在民本思想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孔子将重民、保民、富民、教民的思想发展成他的核心思想——仁。《礼记·中庸》曰:“仁者,人也。”孔子讲仁就是“爱人”。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有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所说的仁,是指君主广泛地施惠于民而能赈济大众,在这里,民、众、人三个字的含义基本相同。

   孔子主要议论孝道仁爱,讲礼乐秩序,对民本思想没有更多阐发。到战国时期的孟子,大讲仁政,对民本思想进行了全面而集中地论述,达到了古代民本思想的新高度,可谓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集大成者。

  《孟子·万章句上》,孟子与万章讨论“尧以天下与禹”的问题,孟子阐述了天意即民意,最后引用了《尚书·泰誓》那句名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孟子·离娄章句上》中,探讨桀、纣为何失天下的原因,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结论。这也为后世民众推翻暴君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亦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提出“与民同忧乐”的思想。

  《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民本思想厘定了民众、国家、君主三者的关系,确立了“民贵君轻”的儒家主流政治思想。

  《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唐太宗李世民从荀子的教导中,从隋朝灭亡的教训中,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真理,以古为镜,以人为镜,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众休养生息,把农业经济推向了鼎盛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

   我们过去,一提民主就是古希腊城邦民主的传统,好像中国自古就没有民主传统似的。其实,我国古代先民的民主思想很发达,很先进。只因后来一度被秦始皇的大一统皇权专制所扼杀,长期处于被扼制的状态,顽强地生存延续着。

  首次明确提出“以民为天”这个命题的是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在刘邦与项羽博弈的关键时刻,郦食其为刘邦出谋划策云:“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当时,敖仓储藏着很多粮食,但项羽没有坚守敖仓,而引兵东去,郦生劝刘邦马上攻占敖仓,可成王事。显而易见,这里“天之天者”指的是粮食,“王者以民为天”是为“民以食为天”预设的前提,主旨并非是论述“以民为天”。汉朝政治家贾谊对民本思想有明确的论述:《新书·大政上》云:“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谓民无不为本也。”,最后对民为国本作了理论概括:“民者,万世之本也。”

  民本思想到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成为宋学思想体系中最闪光的元素,范仲淹是其杰出的代表。他自幼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向,决心“利泽生民”“活天下之命”,写过《政在顺民心赋》、《用天下心为心赋》、《稼穑惟宝赋》等,提出“百姓为心,万邦惟庆”、“明主施政,能顺民意”“救生民之患,合天地之仁”、“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舍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示天下之公”等民本思想的号召,并且身体力行,保民惠民,利民教民,三黜三进,不屈不挠,为相为将,忧国忧民,烈士暮年,发出了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站在了前贤孟子的肩上,使与民同忧乐的思想升华为“先忧后乐”的人生价值观,把古代先进的民本思想推向了巅峰与极致。宋学开山范仲淹精心培育的门生、北宋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载,从哲学的高度探究了人的世俗存在的终极意义,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世人皆是我的同胞,万物皆是我的朋友。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呼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继承复兴中华文明,天下己任,何其壮哉!这种崭新历史高度的民本思想,极易导向现代的人权观念和民主政治。但历史并没有沿着正确的近路走,而依然是背对民主走向了君主专制,直至走到了邪路的尽头,这也体现了人类文明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深刻的悖论。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矛盾性来说,人类是向往民主,追求民主,并不断走向民主的,而孟子、范仲淹的民本思想就代表了人类对民主的追求。但是,人类走向民主的历程,又恰恰是借助专制的力量来推动的。有的时候,人类不得不以战争来结束战争,以杀戮来制止杀戮。这不符合人类普遍的善良愿望,但却也是不得已,无可奈何的。人类需要善良的理想,但光有善良的理想而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人类还是没有办法获得发展。秦始皇以战争杀戮消灭了诸侯割据,以苛刑峻法为后世创造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却也给中国带来了“书同文,车同规”疆域广大的大一统。功也,罪也?

  君主专制早已寿终正寝,但它的阴魂并未彻底消散。民主依然艰难地走在路上。

  以民为天,长治久安,今日中国要如此,明天的地球村亦要如此。

                                                                             (2012年11月2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