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催桃李 丹心育英才 ——忆我的恩师翟洪昌先生
标签:
文化 |
分类: 纸上清风 |
转眼之间我的恩师翟洪昌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总想为老师写些文字,有的时候又不知从何说起,然而时间越久先生的形象在我的心中却越清晰起来,迫使我收拾起一些零星的记忆。
先生是原来的泊头师范学校毕业,在学校期间酷爱书画,受到当时的美术老师齐学勤先生的指导,齐先生名校毕业,治学严谨,曾为学校收藏了大批名家精品。他在此期间眼界大开,并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那时主要是学习画画,对于书法则是自己本来就兴致很浓,没事的时候就临帖,读帖。他后来在中学教书,除了紧张的教学之余便是以书法来作为平时的消遣,后来工作的变动,因为他能写善画便到沧州剧团当美工。那时候的剧团要经常组织出去演出,他便利用这种演出的空闲拜访各地的书法家,或是参观一些当地的书法碑刻,使得他和书法的渊源一直没有间断。
有的时候我觉得翟先生的身上有一种精神,那便是认真,做什么像什么,早年的时候他在沧州剧团里做美工,他就是一个很优秀的美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参加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背景创作活动,这件优秀的作品成为经典之作,里面有多少像他这样默默无闻的工作者在奉献啊。后来在沧州师范学校里教美术,他就是一个优秀的美术老师和书画家。到现在我还收藏着他的几幅当年的画作,笔墨氤氲,纯熟老到,他很善于把书法的用笔体现到画里面,其实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后来随着师范院校对书法课的重视,先生成了沧州师范学校一名专职的书法老师,此后他便一心一意做好书法教学工作(也很少再以画家身份示人,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先生会画画),当年沧州师范学校的书法课就是在先生不遗余力地推动下得到充分发展的。由于他对当时的书法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使得当时学校里学生练字蔚然成风,培养了一大批书法特长的学生,也使书法成为当时沧州师范学校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他也成了当时学校里最优秀的教师之一。那时候他还兼着书画函授大学的课程,有的时候我陪先生一起去上课,帮他他拿着一些教学用具,他上课很认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厌其烦,因为学生的程度不一样,有的时候一个问题要反复的讲解、演示,所以学生听他的课,不管是什么层次,都会觉得很有收获。先生常以陶行知的一句话自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也是一直都在这样去做,总结先生的一生,书法教育上的贡献在沧州书法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活跃在沧州书坛的中坚力量有很多就是在那个时候被他领进书法之门的。
在现代书法发展中,一直以来沧州的书法秉承清末尚碑的余绪,写碑的风气是很盛的,先生的书法立根也在碑,早年对唐楷以及清代张裕钊楷书、《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用功尤多,而晚年特别喜爱《汝南王修治古塔铭》,我见过先生临写的作品可谓形神兼备,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而先生的行书却是学帖的,尤其是对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米芾和赵子昂居多,小楷学钟绍京的名帖《灵飞经》以及赵子昂、文徵明的经典。这种碑帖结合因为风格的差异很大,如果能够协调统一起来需要手上功夫的支撑和保持头脑的冷静,他是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许多人们感觉是存在矛盾的几种书体却被他消化得很自然,表现在作品中没有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所以他的作品既有碑的刚劲,又不乏帖的洒脱。
我跟先生学书的时候,学习环境不是很好,没有练习纸就在练习粉笔字的小黑板上反复写,很多优秀的字帖也见不到,有的时候他在外面见到了就给我们借回来,让我们用双钩的形式钩下来然后再填上墨对着练习,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钩摹了很多的字帖。他教书法主张从基础入手,反对急功近利,但是他的思想并不守旧,对于一些现代意识比较强的作品中的优秀成分积极吸收,甚至他自己也尝试现代书法创作,我觉得一个好老师的关键作用是怎样去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路,这也是做老师的高明之处。
他在教学之余,阅读了大量的古代书论,这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也是一般书法家所不能做到的,我想他当时还是出于对书法教学的考虑。他对书法史论的深入了解不但丰富了自己的教学,使得原本枯燥的练习通过他的讲解变得有趣味,也使他自己从教学中得到很大的收益,所谓教学相长,表现在书法创作上,就是他对笔法的讲究从而形成线条丰富的表现力。
早年先生因为教学工作需要,涉猎太多,以至于对自己更高层面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晚年的时候我和他谈起过这个问题,他自己也有同样的的感慨,不过他退休以后有了时间和精力,他以极大的勇气重新调整状态,对于自己的努力方向有了新的认识,很明显他的作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了很大的改观,这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这对于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说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而我们从先生身上看到的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可惜天不假时日,他的很多探索,比如对碑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关于碑帖结合的种种融合方法,这些都还没有完善就匆匆而去,怎能不令人叹息。
先生得到大家的尊重的原因还在于他对工作的任劳任怨,有的时候本来不是分内的工作,只要是交给他的事大家都会很放心,肯定能做得大家满意。不过他也因此要做比别人多很多的工作,而且从来不计报酬,现在想起来像先生这样的人真的是不多。不仅在学校里是这样,对社会上的事也是一样,记得有一年先生为当时的一个中专学校书写校训,那时候的制作技术还不很先进,都是要多大字写多大,先生为写那些字费了不少功夫,最后学校的领导很满意,非要给先生一些报酬,可是先生坚决不收,最后还是让我给送了回去,后来人家觉得过意不去,又买了礼物送来,他还是让我送了回去,弄得人家也是无可奈何。在他去世的那年暑假他还为一个中学的学生义务辅导书法,当时他已经有些发病的征兆还坚持去上课,时隔不久便因病去世了。他是一个一心想着他人的人,对个人的得失从不计较,在学校期间对学生不光是学习上,而且从生活上也是非常关心,经常资助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而他自己的生活一直很简朴。直到现在提起先生来,人们都还是尊重有加,这是先生高尚人格的作用,与眼下很多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之徒岂止是天壤之别。
虽然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的攀登,而作为学生也只有这样才不负先生的诲导之恩,才能把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
http://s14/mw690/001Mpkonzy78CfUmQFv4d&690
http://s14/mw690/001Mpkonzy78CfULsDj9d&690
http://s8/mw690/001Mpkonzy78CfVfhC737&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