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笔凌云意纵横——忆贾子贞先生
标签:
文化 |
分类: 纸上清风 |
书法发展到清代中叶以后,帖学走向没落,继而碑学兴起,尤其是清末康有为振臂一挥,一个时代的书风几乎彻底转变,这种影响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人们心中还是根深蒂固,而由此也诞生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贾子贞先生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之一。
贾子贞先生像很多人一样,先是从唐楷入手,幼年从于柳泉先生学习柳体楷书,十二岁师从张善同先生学习颜体楷书。两位先生都要求很严格,使贾老在很小的时候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当时小有名气。从上中学开始,受孙季香先生指点开始临习《龙门二十品》。当时的沧州还是笼罩在清末碑学的余续里,加上本地崇文尚武养成的刚强淳朴,不畏强暴的民风,反映到书法上也是以雄强的北碑书风影响最大,也出现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乡贤。他在学习《龙门二十品》一段时间之后,眼界逐渐开阔,开始对摩崖石刻那种浑然天成的厚朴气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要精力放在学习魏碑摩崖《石门铭》上。尤其是后来遇到解甲归里的刘之洁将军,其言传身教对贾子贞有很深的影响。刘之洁和冯玉祥将军是挚友,年轻时投笔从戎,为一代名将,晚年退居乡里,寄托毫素,并留下“盛名未易留千载,小道犹能成一家”的心声。刘将军善写魏碑书体,收藏有大量的珍稀碑帖和名家真迹,并且精研书法理论,是一位隐居乡野的高人。他赏识贾子贞对书法的颖悟,把自己平生所学悉心相授,贾子贞得遇名师是他大开眼界,如鱼得水。
日寇入侵,刘将军迁居湖南(后客死湖南),恩师去意已定,勉励他要勤加练习,正本清源。自此以后贾子贞便坚守着碑学一道,心无旁骛,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对《石门铭》进一步研习上。《石门铭》为著名的北魏石刻,由于是记载重开褒斜道这一利国利民大事,故书丹、凿刻在当时也是有意识请书法与凿字高手完成的,这从崖文中也可看出,崖文地处陕西褒城石门东壁,而书丹为“太原郡王远”,并且留名刻记于崖文题记中,可见王远的艺术业绩虽不为历史所记载,但其高超的艺术作品证明他在当时就为社会认同的书法高手。《石门铭》是吸取了处于同一地方的著名汉隶《石门颂》等的苍劲凝炼的篆隶笔法,笔势与体势也吸取了《石门颂》等汉隶的跌宕、开张、奇崛的特点,发展成奇崛开张的北魏楷书。康有为将其列为“神品”,云:“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石门铭》是摩崖刻石,写这种以圆笔为主的书体很容易形成拖沓乏力的感觉,所以写圆碑成名的大家很少,以晚清张裕钊成就较高,而贾子贞有原来写颜柳的功底,所以腕底骨力十足,再取法摩崖时又融入张裕钊的一些用笔方法,很是得心应手,自此书法大进,逐渐形成了风格面目。他所写的魏碑,不激不厉,落笔从容,既避开了清末以来人们故意做作的颤笔产生的迟涩,又注意表现了魏碑本身所特有的厚重,一任自然,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贾子贞先生令人感动的是数十年如一日刻苦临池,作为一个书法家,不深入传统,必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他下的这种笨功夫当时很多的人都不理解,说他成了书法痴人,他也毫不计较别人的眼光,只是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努力着,尤其是文革时期,他遭受着不公正待遇,每天经受着各种精神打击并且辛苦的劳作,只有在书法中才能找到那心灵的净土。除了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别人见到他的时候,大多都是在家里临帖,这样青灯黄卷的寂寞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当然他也注意和别人的交流,听听别人的看法,记得有一次他拿了一卷自己的临帖作品送给张之,当时张之知道他是擅长写圆碑的,就问他能不能写方碑,他说:当然能,回来又临了一卷《龙门二十品》中的方笔造像,送给了张之。那时候学习书法的环境不是很好,他就在家里的一张小方桌上摊开笔墨日日临池,慢慢地他的书法有了名气,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参加了全国第一、二届书法展等一些重要的书法活动。尤其是1986年牡丹盛开之际,在以盛产牡丹闻名的洛阳举办全国魏碑研讨会,当大家举行笔会进行交流的时候,贾子贞这位其貌不扬的老人以他精熟的笔法,遒劲端庄的北碑书体一亮相立刻引起在场所有人的关注,人们惊呼:真正的魏碑在这里。当地的电视台一下子把镜头都对准了这位挥洒自如、白发银须的老者。洛阳有着丰富的魏碑资源,有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他的作品在崇尚北魏书风的古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多少年过去以后,熟悉他的人还津津乐道这件当年引以为荣的往事。
贾老待人很和善,有的时候看见年轻人喜欢看他写字,他就会高兴地给别人讲一些关于书法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有的时候就很慷慨的送给这些爱好写字的人们。所以当年在沧州学习他的书体的人很多,使得他也成了沧州书法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我当年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翟洪昌先生曾经请他给学生们做创作示范,那时候他已经八十一岁高龄,但是精神很好,真称得上是鹤发童颜,他书写的魏碑不滞不涩,如行云流水一般,这当然和他自己多年的深厚功力有关系。他不保守,给我们讲用笔的方法,当时我们大部分同学在写唐楷,对于魏碑还很生疏,他就很细致的进行演示,还对几个写魏碑的同学边写边纠正。然后和我们这些小辈聊天的时候谈笑风生,讲了自己学书的种种轶事,对我们说:“你们喜欢写字,很好,谁喜欢我回去给你们写,拿张纸条记下名字”。但是后来翟洪昌先生觉得贾老年纪大了不便打扰,便吩咐我们不要去找他索字,但是先生把当年书写时的风采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不知不觉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十七个年头,但是人们谈起沧州的书法,就不会忘了他的名字。现代书法发展以来,沧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而他所倡导的北魏书风,一直到现在也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他留给我们永远的的财富。
http://s4/mw690/001Mpkonzy6Ri6cG3pFf3&690
http://s16/mw690/001Mpkonzy6Ri6dTfNJ9f&690
http://s4/mw690/001Mpkonzy6Ri6epggb83&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