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巴黎圣母院彩绘玻璃窗原创摄影旅游 |
分类: 漫步欧罗巴 |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西堤岛上,是巴黎除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之外的第三大标志性建筑物,自然是首次来巴黎的游客的必到之处。作为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明年(2013年)就将迎来其850岁的生日。
这是我从从塞纳河畔的角度拍摄的巴黎圣母院,其尖顶高达90米。作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巴黎圣母院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同时它又见证了巴黎几个世纪的历史,有24位法国国王在这里加冕。拿破仑称帝的加冕典礼,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巴黎圣母院的大名之所以耳熟能详,都归功于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同名小说以及据此改编的电影。
巴黎圣母院正面第一层为三扇大门,有着精美繁复的斜削雕刻与塑像。这是南面那扇“圣安娜”门上方的浮雕:圣母献婴图。
进入教堂必须脱帽,保持静默,可以拍照,但禁止使用闪光灯和三脚架。
一踏进圣母院教堂内部,高达的32.5米的圆拱穹顶下,彩绘、浮雕和雕像在一个巨大空间里营造出一种令人敬畏的远离尘嚣的氛围,即便是我等没有宗教情结的人,也不禁凝神摒气、静下心来。
教堂内长127.5米, 可容纳9000名信众。正堂两侧有一座座小祭堂和一排排的烛台。
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这是圣母怀抱圣婴的雕塑。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巴黎圣母院的彩绘玻璃窗,尤其是玫瑰花窗。作为哥特式建筑的特色之一,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久负盛名。这些直径超过10米的圆形窗口,经过高度繁复设计的像多瓣的玫瑰花,呈放射状,镶嵌着美丽的彩绘玻璃,在阳光的照耀下,把教堂内部渲染的五彩缤纷、眩神夺目。
圣母院北侧的大玫瑰窗中心画面是怀抱圣婴的圣母,外围簇拥着16位先知。彩绘的第二圈是32个国王和耶稣基督的祖先。再外围则是32名主教和大祭司。
哥特式教堂几乎没有墙面,侧廊窗户的面积很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是最适宜装饰的地方。当时的建筑师
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光线透过这种彩色玻璃,在教堂内营造出一种温热、光明的气氛,使人们一走进教堂便沉醉其中。
除了为教堂带来光亮,玻璃窗上彩绘着情节丰富的圣经故事,默默讲述着教义。
当光线透过玫瑰窗的时候,玻璃上的透明度正好为上面所描绘的圣经故事,添加了一份奇异的神秘感。
如同一位中世纪教徒所说的那样:彩绘玻璃窗“为不识字而无法阅读《圣经》的普通人,描述了信仰的真谛。”
这些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改变了罗马式教堂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以下一组彩绘玻璃的局部放大图均是本人用长焦镜头摄自巴黎圣母院的玻璃窗, 供大家欣赏:
这些色彩斑斓玻璃彩绘,主要题材是圣经上的故事。艺术家们运用最光鲜的色彩向教堂内的芸芸众生讲述圣经中从创世记到末日审判的救赎故事。在那个文学还没有被广泛传播的时期,这种传播方式向有信仰的人们直观展示了他们听说的故事。教徒们可以通圣经故事过窗户上的那一幕幕画面:以撒的献祭,摩西横渡红海,耶稣的诞生,最后的晚餐以及圣安东尼勇斗群魔等,感同身受地体会耶稣的救赎,深深地沉浸在对宗教的沉思冥想之中。也向没有信仰的人们灌输了天主神圣力量的伟大,让他们从视觉的感官中体会教会传诵的圣经故事,感受灵魂的救赎,渴望通往天国,无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