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新华副刊散文:扎堆公园的快乐老人
(2012-12-25 09:17:37)
标签:
冬日暖阳老年人扎堆情感 |
分类: 新华网副刊选用 |
绿树掩映下,银发潮涌。冬日的城市公园内,老年人扎堆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
阳光敞亮、草叶葱翠的霅溪公园里,一处处宽敞的过道边、草坪旁,总能聚拢这附近所有走得动的老年人。老人们各自找乐儿,有的四人一凑便成了一场牌局;有的和老朋友一起聊天;有的眯着眼静静地晒着暖阳;有的静看着周围的景色和过往的行人,目光中流露出安适。而那些年长的妇女们三五成群地聚成堆,开始东家长西家短……
快乐还是可以放大传递的。十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一点点快乐,经过时光的窖藏发酵,竟也变得回味无穷。已70挂零的王老伯告诉我,看电视没意思,和老伴儿聊了一辈子了也没的聊了。不给儿女添麻烦,在这里又重新找到“组织”很快乐。和老伙计在一起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心情也特别好。老人的话虽然朴实,却说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人到老年,赶走寂寞,自寻快乐才是最大的幸福。
老人们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公园却是老人们常聚的一个好地方。每每晴暖的日子,天蓝的没有一丝云彩,太阳好的不得了时,老人肯定到得齐,就像一班自觉又守时的学生。老人们有的坐,有的站,阳光围裹着,树叶在阳光里不但发出阵阵酥脆的响声,还发出缕缕清甜的气息。老人们身上一热腾,话便稠起来。至于说些什么,却有些像此刻浑身上下的筋骨,舒展而松散。你一言我一语的,想哪里说哪里,看似东拉西扯云里雾里,但都脱不了有关城市过去的一些陈年旧事。人人既是主讲又是听众,这种不断进行的角色轮换,叫老人们始终都不觉得乏味。老人们还不断地补充丰富着一些枝节,经过一个慢长冬天的积蓄,公园里的口述体历史又血肉丰满了许多。
有些东西已经成为老人的集体记忆。无奈老人们感觉津津有味的东西,向来就缺少听众,哪怕是他们的儿孙。老人的子女们工作紧张没时间来陪,可老人只有理解没有抱怨。而比他们更老的城市的历史,只能在过道边、草坪旁,在一个个阳光和煦的日子,被翻来覆去地温习着,演绎着。老人们用语言作杖回到从前,似乎再也走不出来。老人们那些有些泛黄的陈旧往事,就这样一轮一轮地在冬日暖阳里翻晒。时光,在公园里便停住了。
快乐是可以创造的,许多老年人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创造快乐的大军。老人们看不惯的就不看,看着心烦的,干脆闭上眼晒着太阳,这心里啥都不装,轻轻爽爽好似正午时分那跳荡的阳光。因此就能置身事外,也置身世外。对老人们来说就再也没有什么稀罕事儿了。比如说,老人的子女里有谁钱挣多了,官当大了,一句话就是谁混出息了,叫人眼热得不行。若是哪个进了所居小区还小汽车喇叭嘟嘟的,他们多半连眼皮都懒得翻一下的。是啊,被单位里的人分外看重的东西,在老人们眼里则淡得如一杯温凉不热的白开水。
当然,老人们也有特看重的事儿,那就是分外在意每年在公园里晒太阳队伍的增减。他们除了不断口头补充复制老城街巷人事的历史以外,就是不断清点这支队伍的数量。倘若哪一天过道边、草坪旁的位子突然出现了空缺,时间短的或许有的身体不适临时不来,时间长的那多半是一个老伙计甩手走了,他的身影和户口本上的名字从此一道消失。虽说物伤其类的气氛有些沉闷,再暖和的阳光,在以后几天里也不能发酵老人们曾经的话题。但过不了多久,老人们还是有的坐,有的站,公园里过道边、草坪旁依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依然那么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快乐往往很简单。在这些老年人眼里,在景色优美的公园里晒着太阳,看看报纸,扎堆聊聊天,发发呆,也是一种颐养天年的如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