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品味
文/ 林丛中
我喜欢报纸的文学副刊,她一直是我的最爱。记得在二十多年前,我便开始关注家乡报纸《浙江日报》《湖州日报》以及后来的《湖州晚报》副刊一直延续至今,原因是为了写作投稿,乐此不疲。
那时的报纸每一周都有一档题名为“钱塘江”、“苕溪”的文学副刊,而且都是整整一个版面的文学作品。那些作品,同时还配有题图和尾花,既活跃了版面,又美化了版面。而书法、美术或摄影作品出现,使副刊更具文化性和艺术性。眼下不少在全国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本土作家,大都是从中走出来的。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党报、晚报、市民报、行业报都有副刊,它能更好地拉近读者与报纸的距离,唤起读者的思考。直到现在,我看报先看副刊,副刊是我的第一版。我觉得她是文学的保姆,作家、文学爱好者的守护神,她使一家报纸不但进入新闻史,也进入文学史。我觉得一家报纸要有文学副刊才算是一张有档次的报纸。
副刊有哺育之功。二十多年来,我在家乡报纸几任副刊责编热忱培育下,如浙报的陈幸德、章瑞华先生,湖报著名诗人、中国作协会员李苏卿先生、茹菇先生、周孟贤先生以及作家马红云女士等,已在这块心灵后花园里裁种了不少文字,并逐步走进了《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浙江日报》《南京日报》《兰州日报》《石家庄日报》《广州日报》《开封日报》《拉萨晚报》等报刊。在此,表示我出自内心的感谢。
因为喜爱,才有想法。对报纸副刊,我个人倾向有三条主要的标准。首先,副刊必须要有思想性、文学性和社会性,表述的是作者、编辑自己的独特见解;其次,副刊不能丧失文学品性。要有自己的内容,生活中确实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显现;再次,副刊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学风格,在编排上要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副刊发表的作品,三者俱佳当然最好,但是至少也得三者居其一。这些标准集中到一点,就是说,报纸副刊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史诗”。
为此,我以为报纸的文学副刊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第一、进一步突出报纸的本土文化特色。湖州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和今天正在发生的现实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作为地方报纸的文学副刊,如何确定地方特色,如何围绕宣传湖州地方历史文化,开展有意向的文案策划和跟踪宣传做得更到位。可以围绕一些有意义的主题,组织文学作者创作一批有质量的文学作品,可以围绕宣传地方历史文化,对湖州有特点的历史文化现状,采用一定的形式用文学的笔法组织稿源。
第二、彰显报纸文学副刊的文学性,精短致美,好看耐读的好作品再多些。如果一张报纸要把文学性排除在副刊之外,那就干脆就叫生活副刊,刊发一些生活随笔即可,既然叫文学副刊就应该体现文学性,在刊发作品中各种体裁可丰富些,诗歌、散文、特写、随笔和文艺短评,乃至小型报告文学,不偏废哪一种文体。
第三、在注重培养普通作者,选择副刊作者面广泛性上下功夫。可有意向地组织一些有份量的文学作品发表。同时尽量避免在同一个月内经常刊发同一作者的文章。选文学作品的稿源应更宽泛些,既有本土文学爱好者百家争鸣,更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写作者。这样既可以体现出报纸副刊编辑的文学实力,也给更多的作者以有效的导向作用。
第四、加强副刊编辑与读者的零距离交流。文学副刊展露报人的心胸识见,它不仅是体现一张报纸的名片,也是地方文化底蕴的很好延续。倘若文学副刊具备新闻的眼光,从大家所密切关注的时局世事和人情物感中,寻找文学原动力,真心实意地与广大读者同声相求、牵手贴心,报纸副刊将更受关注。
与所有热爱业余写作的读者一样,我祝家乡报纸副刊在原有基础上越办越好,越办越精,能办出最有特质,最富个性,最值得一读,也最值得投稿的报纸副刊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