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潮州日报社总编:
您好!冒味来函,请见谅!
现向您反映贵报2011年6月28日B2版“旅游·印象”刊登一篇署名为“潘纯”的《香喷喷的郑州烩面》一文系抄袭剽窃之作。本人才是这篇文章的原创作者,原文刊发于2011-06-15本人“林丛中新浪博客”原文题目《那香喷喷的郑州烩面》,后在2011-06-17分别被新华网•新华副刊散文,中国作家网•原创快览•散文栏,《散文选刊下半月》2011年第8期刊用。而贵报版面编辑不加细查,就刊登抄袭者“潘纯”的剽窃之文,其实在编发时上网搜下即可获知是否作者原创,避免刊登抄袭者文章。现来信要求贵报除停止发抄袭者“潘纯”的稿费外,抄袭者“潘纯”应向本人作出说明并道歉。
谢谢!盼复!
林丛中
2011年6月30日
随信附:林丛中原创之作:《那香喷喷的郑州烩面》 载2011-06-17新华网•新华副刊散文,载2011-06-17中国作家网•原创快览•散文,载《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2011年第8期
林丛中
来郑州之前,就耳闻响当当的河南名吃——郑州烩面,而今到了郑州岂能放过品尝机会。
烩面,它是以优质高筋面粉为原料,反复揉搓,使其筋韧,放置一段时间,再擀成四指宽,二十公分长的面片,外边抹上植物油,一片片码好,用塑料纸覆上备用。再辅以高汤及多种配菜,一种类似宽面条的面食。汤好面筋,营养高。
据传郑州烩面是从西安泡馍中演变过来的,西安泡馍清朝年间传到河南,因为河南人不喜欢吃馍而喜欢吃面,就把它演变成了烩面。现在烩面中所喝到的汤,都能依稀闻到西安泡馍的味道,当然这都是传说了,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听听而已。
说到郑州的烩面,还有一段传奇故事。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一个隆冬雪天,患寒病落难于一回民农院。回民母子心地善良,将家养的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亦称麋鹿)屠宰炖汤,又和面想做面条为李世民解饿。但追敌逼迫,情形紧急,老妇人草草将面团拉扯后直接下入汤锅,煮熟后端给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满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觉精神大振,寒疾痊愈。于是策马谢别。李世民即位后,整日山珍海味倒觉不出什么滋味,就想起吃过的回民母子做的面,想到他们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寻访回民母子,以厚加赏赐。还真是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那母子。太宗又命御厨向老人拜师学艺。从此,唐宫庭御膳谱上就多了这救命之面——麒麟面。后来,因为四不像极其稀少,觅猎困难,武则天为此杀几贡使仍无济于事,只得取山羊代替四不像,麒麟面也改称山羊烩面。但是经御厨、御医鉴定其口感滋味和医用价值都不亚于麒麟面,于是羊肉烩面便成为宫庭名膳,长盛不衰。清代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太后逃到山西避难,仍牢记烩面补身祛寒,多次差总管李莲英诏贡山羊做烩面食用,及时解除了寒疾病险。直到清末满汉全席宗师御厨庞恩福因不甘宫庭御膳房苛律束缚,逃出皇宫隐居黄河河南段后,正宗的原阳烩面才传艺民间。
郑州号称“烩面之城”,烩面馆遍布全市的华街冷巷,基本已是餐馆的代名词。据当地媒体报道,仅计算标有“烩面”字样的饭店,郑州就有4600余家!外地人来到郑州,首先想到的便是尝一尝地道的羊肉烩面;本地人款待亲朋的保留菜式也是香浓的烩面。
到了烩面馆,这个烩面馆做的烩面好吃不好吃,全在你仔细观察,看看羊肉锅,闻闻羊肉味,是否是单锅下面,这里边很有讲究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你瞧,烩面的汤是用上等嫩羊肉、羊骨的骨髓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先用大火猛滚再用小火煲,其中下七八味中药,骨头油都熬出来了,煲出来的汤白白亮亮,犹如牛乳一样,所以又有人叫白汤。辅料以海带丝、豆腐丝、粉条、香菜、鹌鹑蛋、海参、鱿鱼等,上桌时再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
看大师傅下面也是一种美好享受,薄薄的面片,悠忽间拉成长长的薄条。像音乐家在指挥音乐,又似魔术师在玩高超的技艺。那白白的面片,上下翻飞,似游龙飞舞,像彩绸玩花,曲龙虬劲,瞬间下锅,眼还没看清怎么回事,面已下锅煮熟了。汤白味鲜,面滑筋韧,放上几大块羊肉,辅以海菜丝、豆腐丝、粉条、香菜、鹌鹑蛋等,上桌时再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其味更佳,就这样热热和和的一大碗滋补烩面就摆在你面前了。芝麻酱,盐,味精等多放在碗底,吃前用筷子一挑,那个香啊!
对初来乍到的南方食客我来说,盛烩面的碗总是先声夺人。吃烩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海碗,很有讲究,都是陶瓷蓝花大碗,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碗呢?一是河南地处中原,以农业为主,需要体力劳动。从祖辈那里沿袭了大碗吃饭,大碗喝酒,大力气做事,大胸襟待人的习惯,这一点很像陕西人。二是河南人好客,不会花言巧语,唯恐来客害羞,吃不饱,总是笑呵呵地问长问短,唯恐怠慢客人。烩面也以其汤肥肉瘦、浓香爽口、营养丰富、独特的风味而享誉全国。呵呵,我端起大海碗,旁若无人似地用筷子挑起皮带般宽的面条送进嘴里,大口地咀嚼,痛快淋漓,呼噜呼噜喝汤,直喝得满头大汗时,自觉气脉贯通。你会凭空生出一种拿下、降服、占领的欲望和豪迈来。
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郑州不吃烩面,那是很遗憾的。朋友,如有机会到郑州游玩,一定要去品尝一下那香喷喷的烩面哦……
随信附:抄袭者“潘纯”剽窃之文:香喷喷的郑州烩面 载《潮州日报》2011-6-28
B2版 旅游·印象(明目张胆,大段大段地生吞……)
潘纯
河南面食多有所长,烩面是代表之一,而郑州烩面更是以其汤肥肉瘦、浓香爽口、营养丰富、独特的风味而享誉全国。
烩面,它是以优质高筋面粉为原料,反复揉搓,使其筋韧,放置一段时间,再擀成四指宽,二十公分长的面片,外边抹上植物油,一片片码好,用塑料纸覆上备用。再辅以高汤及多种配菜,一种类似宽面条的面食。汤好面筋,营养高。
郑州号称“烩面之城”,烩面馆遍布全市的华街冷巷。据说,仅计算标有“烩面”字样的饭店,郑州就有4600余家!一个烩面馆做的烩面好吃不好吃,仔细观察便可得知,看看羊肉锅,闻闻羊肉味,是否是单锅下面,这里边很有讲究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你瞧,烩面的汤是用上等嫩羊肉、羊骨的骨髓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先用大火猛滚再用小火煲,其中下七八味中药,骨头油都熬出来了,煲出来的汤白白亮亮,犹如牛乳一样,所以又有人叫白汤。辅料以海带丝、豆腐丝、粉条、香菜、鹌鹑蛋、海参、鱿鱼等,上桌时再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
看大师傅下面也是一种美好享受,薄薄的面片,倏忽间拉成长长的薄条。像音乐家在指挥音乐,又似魔术师在玩高超的技艺。那白白的面片,上下翻飞,似游龙飞舞,像彩绸玩花,曲龙遒劲,瞬间下锅,眼还没看清怎么回事,面已下锅煮熟了。汤白味鲜,面滑筋韧,放上几大块羊肉,辅以海菜丝、豆腐丝、粉条、香菜、鹌鹑蛋等,上桌时再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其味更佳,就这样热热和和的一大碗滋补烩面就摆在你面前了。芝麻酱,盐,味精等多放在碗底,吃前用筷子一挑,那个香啊!
对初来乍到的食客来说,盛烩面的碗总是先声夺人。吃烩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海碗,很有讲究,都是陶瓷蓝花大碗,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碗呢?一是河南地处中原,以农业为主,需要体力劳动。从祖辈那里沿袭了大碗吃饭,大碗喝酒,大力气做事,大胸襟待人的习惯,这一点很像陕西人。二是河南人好客,不会花言巧语,唯恐来客害羞,吃不饱,总是笑呵呵地问长问短,唯恐怠慢客人。
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郑州不吃烩面,那是很遗憾的。朋友,如有机会到郑州游玩,一定要去品尝一下那香喷喷的烩面哦……
此信发出约隔10多天后,我接到《潮州日报》相关版面编辑电话回复表示“歉意”,并称因抄袭者“潘纯”没有留下任何信息无法追究,然后说了些不痛不痒的话便一挂了之。时至今日,《潮州日报》再也无声无息。真是无语,也很无奈。你瞧瞧,一家地市级的报纸竟这样对待自己的工作失误、原创作者的正当权益。态度决定一切,当下一些纸媒不拿原创作者当回事的个案多了去了,道理都懂,就是不做。也难怪,谁让网络这么好使呢?
抄袭剽窃是绝对可耻的行径,这点儿谁都不会否认,除了抄袭剽窃者自己以外。尤其是在资源共享的网络上,充斥着他们“永不疲倦”的身影,不费力就轻易地把原创作者之文据为己有,虽说互联网是开放的、共享的、自由的。但这不代表你就可以拿着别人的原创去招摇撞骗!不代表你拿着别人的原创改一改就可以贴上了自己丧失人格的标签!
好了,类似同样不尊重原创作者的个案,我曾遇到刊发抄袭者的纸媒N次,说多了也白说,我只是不想破坏自己的心情和浪费电话费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