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质循环的精髓——CAPD

(2013-03-21 13:31:52)

PDCA循环的工作方法大家都很熟悉,在很多企业中都被广发地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的大致方法是:首先是制定工作计划P,然后是去执行D,执行过程中再去进行检证C,最后进行改善A;然后再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以此来提升工作的效果。

但在PDCA的运用中,我们也发现它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被中国人应用的时候。前面我们也谈到过,中国人的习惯性思维中,感性的成分比较重,而理性的思考却相对较少,所以,就容易造成在做计划P的时候非常地不严谨、考虑不充分。而一旦计划P做得不好,后续的工作D就可能“一塌糊涂”,这样就可能使人失去信心,对后续的CA就更是不了了之了。这样,整盘工作就会因此而荒废,人们就又可能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PDCA循环也就变成“只是一个传说”了。

针对中国人这些特殊的思维和做事方式,我们建议将PDCA换一个角度,换一个“起点”,变成是CAPD,所包含的意思上也略作调整。按照CAPD的观点,我们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是检证C,即:首先要搞清楚“现状”是什么?对现状进行把握和认识;我们现在存在什么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根源在哪里?等等。然后是第二步改善A,即:针对现状和这些“问题点”,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采用什么样的施策?如何进行改善?改善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等。第三步才是计划P,即:在“现状”、“原因”与“问题点”、“施策”与“目标”等都明确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制定我们的工作计划。第四步就是执行D,即:按照计划去推进。在执行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又开始了下一轮的CAPD,如此循环往复。

CAPDPDCA有什么不同呢?关键点就是我们的计划P是在充分认识现状、查找根源并明确了施策之后做出来的,是经过了认真分析、研究、判断之后做出的,因此,计划P的严谨性、逻辑性、可操作性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样做的好处除了计划的成功率会提高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使员工少走弯路,从而也就极大地鼓舞了员工的士气。

CAPDPDCA表面上看只是顺序的不同,实质上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们之前所阐述的商品战略以及品质战略的制定过程,就贯穿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按照CAPD的思维方式,企业领导在给下属安排工作的时候,就不再是以前的那种直接让下属拿出一个计划来,而是让下属首先是“反省”,看看现在存在些什么样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或施策?能够达成什么样的改善目标?把这些搞清楚之后再去做计划。

企业的品质循环就是在企业品质管理和品质提升活动中,运用这样一些大大小小的、不断往复的CAPD过程,使企业的品质得以提升,使企业的管理水品、技术水平得到升华。因此,我们说:CAPD循环是企业品质循环的精髓和最有效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