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2009-07-25 08:02:02)
标签:
思维品质阅读教学培养杂谈 |
分类: 教学论文 |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上,细致分析了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了培养思维品质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思维品质;阅读教学;培养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的必要性
㈠什么是思维品质
㈡思维品质与阅读能力的关系
㈢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1.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传统的程式化教学,不分文体、不辨学生好恶,一味地按同一模式教学各类课文;在教学中,事无巨细,必从审题、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入手,对字、词、句、段、中心、写作特点大讲特讲,篇篇如此。阅读教学自然显得支离破碎。教学内容琐杂不能指向阅读理解,教学思路的细碎缺少整体的把握。学生不但未领会教师的苦心,反而会阻塞他们接受语文信息的通道,产生语文学习的负效应,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目的。更可悲的是:用固定不变的教法去指导原本思想活跃、渴求新知的学生,日积月累,他们只会按照一个模式学习,彻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显然与教育“发展思维”背道而驰。因此,教师要通过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从而开拓学生思维,最关键的是大胆摒弃陈旧的观念和教法,不断提升个人思维品质,注重教学反思。
2.学生思维能力调查分析
|
内容 |
A |
B |
C |
D |
E |
1 |
你是否喜欢语文学习 |
28.5 |
31.78 |
30.37 |
4.2 |
5.14 |
2 |
上语文课是否经常回答问题 |
10 |
14.09 |
24.09 |
24.53 |
27.27 |
3 |
是否喜欢语文老师提问 |
15 |
19.35 |
23.50 |
24.49 |
17.51 |
4 |
是否经常和他人讨论语文问题 |
9.22 |
14.75 |
29.50 |
30.04 |
16.13 |
5 |
是否经常主动向他人请教语文问题 |
9.17 |
24.48 |
25.69 |
27.52 |
12.84 |
6 |
能否及时订正语文学习中的错题 |
29.03 |
29.50 |
26.73 |
10.60 |
4.15 |
7 |
有无独立学习语文的习惯 |
12.8 |
35.2 |
30.4 |
17.6 |
4 |
8 |
独处时是否有思考语文问题的习惯 |
11.76 |
26.89 |
32.77 |
23.53 |
5.04 |
⒐ |
语文作业测验是否独立完成 |
19.53 |
32.03 |
18.75 |
21.09 |
8.59 |
⒑ |
是否能发现并提出语文问题 |
24 |
37 |
20 |
17 |
3 |
⒒ |
能否正确理解分析所学的语文内容、思想、观念 |
16 |
23 |
26 |
26 |
10 |
⒓ |
能否迅速掌握语文学习材料的主要问题 |
10.37 |
34.81 |
39.26 |
11.85 |
3.70 |
⒔ |
能否将所学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知识结构 |
11 |
18 |
46 |
19 |
14 |
⒕ |
能否正确领会语文题目的含义和要求 |
10 |
31.54 |
30.77 |
23.85 |
3.85 |
⒖ |
在语文学习中解决问题时能否抓住关键 |
10.69 |
25.16 |
50.31 |
9.43 |
4.40 |
⒗ |
是否善于在语文学习中比较两种不同事物的异同点 |
13 |
21 |
26 |
24 |
13 |
⒘ |
语文学习中是否经常有与众不同的想法 |
13 |
27 |
33 |
23 |
10 |
⒙ |
是否能在语文学习中逻辑严密地思考问题 |
15 |
11 |
31 |
33 |
10 |
⒚ |
在语文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灵活多变 |
13.45 |
36.97 |
27.73 |
13.45 |
8.40 |
备注 |
A、肯定 |
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教师应不断提升个人思维品质,注重教学反思。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1.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开展形式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即诗歌朗诵赛、讲故事或演讲比赛、主题辩论赛、编演课本剧、“快乐语文——美文赏析”、及各类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等等。例如,在“我读名著”活动中,我借教材这一“斑”引出名著的“全貌”:由《空城计》引出《三国演义》,由《美猴王》引出《西游记》,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引出《水浒传》,以此激发学生读名著的欲望,进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语。
实物情景:教师出示一枚小小的邮票,问:这是什么?
学生:邮票。
教师:你看见邮票会想到与之相关的哪些词?
生1:我会想到“信封”。
生2:我会想到“邮局”。
生3:我会想到“思念”。
……
师:有谁能把“邮票”、“信封”、“邮局”、“思念”这几个词用上并展开丰富的联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邮票,只是一个依托物而已,人们通过它,目的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出浓浓的思念之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用邮票来寄托乡愁的诗章——余光中的《乡愁》。
(三)授之于渔——授知识,给方法
同时穿插讲授“记叙文写作手法和作用
(四)巧问促思
如“思维的深刻性,体现在善于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在阅读中反映出的目标是:理解所读内容的要点,在了解‘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善于概括归类。”「5」宁鸿彬老师在执教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时,未把文章结构层次作为讲课重点,而是将讲课的内容设计为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①课文只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是否是说中国的石拱桥有一部分类似赵州桥,一部分类似卢沟桥?(学生回答:不是。因为课文讲中国的石拱桥“千姿百态”。)②为什么只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规律性认识:说明的对象属于几种类别,一般情况下也相应只举几个例子。)③为什么只举这两个例子而不举其他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两个例子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同时两例又各具特色。所举例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样的例子才算好例子。)宁老师的这课,注重引导学生读书后思考,把课文作为例子,获得规律性认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注释: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6.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2005.8重印),第184页
「3」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2005.8重印),第258页
「4」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第219页
「5」汤国忠著,《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http://www.hotea.com/article_view.asp?id=1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