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2009-07-25 08:02:02)
标签:

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

培养

杂谈

分类: 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惠安第四中学  许萍芬    2005.12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上,细致分析了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了培养思维品质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思维品质;阅读教学;培养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而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从哪里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由此可知,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早在20世纪40年代也曾提出“训练思想(维)”应该是学校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发展思维”这一课改基本理念,并在“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和附录多次涉及“思维”一词,更加明确和具体地要求:充分利用语文课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能力。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的必要性

㈠什么是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一切智力品质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什么是思维品质呢?人的思维既有共同规律,又有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即思维主体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稳固心理意识倾向的某种思维性质,我们通常叫思维品质。它主要包括个体思维品质的主动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广阔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一般特征。

㈡思维品质与阅读能力的关系

    “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1」“当人们在头脑中思考问题时,是运用语言在进行思维加工。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要外化,要实现思维以语言为载体和工具在人际间的交流和互动,需要采用的形式不外乎说、写、听、读四种形式。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要由主体内部向外部传输,要么采用说的表达形式(口语表达),要么采用写的表达形式(即运用书面语言)。而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要从外部向主体内部摄入,则不是通过听就是通过读。有听和读将外部的信息输入大脑,经由思维的加工,达到理解和交流的目的。由此可见。听说读写是一系列既需要语言参与,又需要思维的参与的活动。而语文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的,所以,语文教学也是既需要语言参与,又需要思维的参与的活动,语文是语言与思维的辨证统一。”「2」

    由此可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这一特点并非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存在。一个人的语言积累丰富,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很强,必然会导致他的思维水平的提高,认识能力的增强;认识能力增强了,又会促进他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语言和思维,既互相制约,又是互相促进的。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二者关系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责任正在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得到良好的、协调的发展。

㈢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普遍不高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顽症。据有关统计数据说明,每年中考主观性试题得分率普遍不高,尤其是现代文阅读题叙述得分率不到50%。失分原因大致有:①阅读以偏概全、浅尝辄止,孤立地看问题,生搬硬套;②缺乏语境意识,不能根据句境、文境分析问题;③语言表达条理混乱、主次不分,缺乏文体阅读的基础知识。在此我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分析。

1.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传统的程式化教学,不分文体、不辨学生好恶,一味地按同一模式教学各类课文;在教学中,事无巨细,必从审题、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入手,对字、词、句、段、中心、写作特点大讲特讲,篇篇如此。阅读教学自然显得支离破碎。教学内容琐杂不能指向阅读理解,教学思路的细碎缺少整体的把握。学生不但未领会教师的苦心,反而会阻塞他们接受语文信息的通道,产生语文学习的负效应,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目的。更可悲的是:用固定不变的教法去指导原本思想活跃、渴求新知的学生,日积月累,他们只会按照一个模式学习,彻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显然与教育“发展思维”背道而驰。因此,教师要通过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从而开拓学生思维,最关键的是大胆摒弃陈旧的观念和教法,不断提升个人思维品质,注重教学反思。

2.学生思维能力调查分析

    针对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我在05年10月组织了一场“中学生思维能力测查”。调查对象为我校八年级学生,共有318名学生参测,收回有效卷227份,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内容

A

B

C

D

E

1

你是否喜欢语文学习

28.5

31.78

30.37

4.2

5.14

2

上语文课是否经常回答问题

10

14.09

24.09

24.53

27.27

3

是否喜欢语文老师提问

15

19.35

23.50

24.49

17.51

4

是否经常和他人讨论语文问题

9.22

14.75

29.50

30.04

16.13

5

是否经常主动向他人请教语文问题

9.17

24.48

25.69

27.52

12.84

6

能否及时订正语文学习中的错题

29.03

29.50

26.73

10.60

4.15

7

有无独立学习语文的习惯

12.8

35.2

30.4

17.6

4

8

独处时是否有思考语文问题的习惯

11.76

26.89

32.77

23.53

5.04

语文作业测验是否独立完成

19.53

32.03

18.75

21.09

8.59

是否能发现并提出语文问题

24

37

20

17

3

能否正确理解分析所学的语文内容、思想、观念

16

23

26

26

10

能否迅速掌握语文学习材料的主要问题

10.37

34.81

39.26

11.85

3.70

能否将所学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知识结构

11

18

46

19

14

能否正确领会语文题目的含义和要求

10

31.54

30.77

23.85

3.85

在语文学习中解决问题时能否抓住关键

10.69

25.16

50.31

9.43

4.40

是否善于在语文学习中比较两种不同事物的异同点

13

21

26

24

13

语文学习中是否经常有与众不同的想法

13

27

33

23

10

是否能在语文学习中逻辑严密地思考问题

15

11

31

33

10

在语文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灵活多变

13.45

36.97

27.73

13.45

8.40

备注

A、肯定   B、比较肯定   C、半数情况下可以肯定D、少数情况下可以肯定  E、否定

   通过对学生调查情况和部分数据的量化分析,可见: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被动,由1至9项显示学生缺失语文学习的主动性;⑵思维品质的发展滞后,尤其是独创性、深刻性不足, “肯定”13至17项问卷 ,所占比例不到15%。

   由此,我认为学生思维品质水平低,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阅读教学现状,即“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理性分析多,阅读感悟少;知识练得多,思维训练少;理解内容多,应用迁移少。”

 

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教师应不断提升个人思维品质,注重教学反思。

    “一个教师若由习惯性思维控制了自己的行动,由种种盲目迷信的奇怪的意念主导了自己的思维,指望他训练学生的思维就没有了发生的可能。”「3」为此,教师若想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势必先改变自身的习惯性思维,提升个人思维品质,将反思性教学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在内容上反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形式上坚持“个人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反思程序上坚持“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不断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我的教学是否实现了我的设计?我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是怎样处理这些问题的?我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处理而不是以那样的方式?”等等,并及时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记录下来或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行动中,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一旦有了求知的渴望,心灵就会有所作为;没有求知的渴望,即使给他塞满了知识,到头来,也几乎毫无所得。”「4」所以,没有兴趣,就没有思考的可能了。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培养思维的主动性。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开展形式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即诗歌朗诵赛、讲故事或演讲比赛、主题辩论赛、编演课本剧、“快乐语文——美文赏析”、及各类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等等。例如,在“我读名著”活动中,我借教材这一“斑”引出名著的“全貌”:由《空城计》引出《三国演义》,由《美猴王》引出《西游记》,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引出《水浒传》,以此激发学生读名著的欲望,进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语。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成功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乡愁(余光中)》一诗,我设情景引入:

实物情景:教师出示一枚小小的邮票,问:这是什么?

学生:邮票。

教师:你看见邮票会想到与之相关的哪些词?

生1:我会想到“信封”。

生2:我会想到“邮局”。

生3:我会想到“思念”。

……

师:有谁能把“邮票”、“信封”、“邮局”、“思念”这几个词用上并展开丰富的联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邮票,只是一个依托物而已,人们通过它,目的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出浓浓的思念之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用邮票来寄托乡愁的诗章——余光中的《乡愁》。

    此案例不仅让学生了解“邮票”——意象的作用,而且借说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为下一步“感受诗人思乡情”营造良好氛围。再如:讲授《孔乙己》一文时,可以从学生学过的人物“范进”导入新课,这是“复习式导语”,老师在讲课时可以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复习前面的知识,借复习铺路、搭桥,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除上述两种外,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方法还有很多,如话题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引入、歌曲导入、背景简介等等。不管怎样设计,都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富有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和简洁性。

 

(三)授之于渔——授知识,给方法

   杜威说:“我们可以有事实而没有思维,但我们不可能有思维而没有事实。”所以说,授予学生思维的方法及相关的基础阅读知识,乃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

   首先,引领学生探寻作者的思维过程语文教材以选取典范的例文为主体,入选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体察入微的把握、感受、理解与升华,是作者思维的结晶。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审视作者的思维过程,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知识背后的材料及思维活动过程充分显现出来。比如在教授《沁园春·雪》时,在学生粗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抓住“望”和“惜”这两个字,探寻诗人穿越时空的思维活动,体会伟人的豪情壮志。

    其次,有意识提供范例。初中生思维特点正处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取语文知识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体验,在感知的基础上完成知识内化。所以,若要教会学生思考,必先有意识提供思考范例,授予思维的知识与方法。例如,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讲读课为例指导学生按照“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表述”的思路学习课文:⑴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什么人?什么事?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你是怎么看的?)。⑵ 理清思路:作者的行文思路(叙述的基本要素  作者的情感变化  材料的安排  文章的过渡)。 ⑶使用关联词揣摩语言。重点词句的剖析:①引领文章主旨的词、句(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 ②重点虚词(如:不但……而且……   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⑷概括表述:可以借助找主干的方法概括提炼关键性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重组表达。

同时穿插讲授“记叙文写作手法和作用 ”的知识。主要有①环境描写:渲染或烘托某种气氛或心情;为故事的结局起预示性的作用 。②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 。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⑤象征的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进而以讲读课为例,让学生举一反三,自行阅读分析同类文章,促使知识与方法的巩固,这也是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四)巧问促思

    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与文本产生碰撞、整合,内化,然后走出文本的过程。而思维本身又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也就是说思维从问题开始,教师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需要有好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设计问题?我从以下几点尝试:

    首先,细致解读教材,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语言、习题材料和类型,着力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由此确定思维的训练点。作为知识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思维因素是非常广泛的:如,《樵夫,别砍那棵树》主题探究的广阔性,《小巷深处》主旨分析的批判性,《铁骑兵》中骑兵班长的灵活性,《邹忌讽纳谏》中邹忌的思维深刻性、灵活性,《犟龟》《钦差大臣(节选)》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等等。

    其次,依据思维的内容、特点和方法,选择与之相应的教学法,巧设问题有效发展学生各项思维品质。

如“思维的深刻性,体现在善于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在阅读中反映出的目标是:理解所读内容的要点,在了解‘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善于概括归类。”「5」宁鸿彬老师在执教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时,未把文章结构层次作为讲课重点,而是将讲课的内容设计为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①课文只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是否是说中国的石拱桥有一部分类似赵州桥,一部分类似卢沟桥?(学生回答:不是。因为课文讲中国的石拱桥“千姿百态”。)②为什么只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规律性认识:说明的对象属于几种类别,一般情况下也相应只举几个例子。)③为什么只举这两个例子而不举其他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两个例子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同时两例又各具特色。所举例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样的例子才算好例子。)宁老师的这课,注重引导学生读书后思考,把课文作为例子,获得规律性认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我们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自觉地有意识地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扎实认真地训练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增强思维效率,提高思维质量,达成思维效果,完善思维品质,从而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注释: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6.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2005.8重印),第184页

「3」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2005.8重印),第258页

「4」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第219页

「5」汤国忠著,《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http://www.hotea.com/article_view.asp?id=1046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