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聚合酶Ⅰ,DAN聚合酶Ⅱ,DAN聚合酶Ⅲ特点RNA聚合酶种
(2009-09-03 22:19:36)
标签:
杂谈 |
RNA聚合酶原核生物只有一种,真核生物有三种
在50年代的中期,A. Kornberg和他的同事们就想到DNA的复制必然是一种酶的催化作用,于是决心分离出这种酶并研究其结构和作用机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分离的蛋白,然后加到体外合成系统中即同位素标记的dNTP、Mg2+及模板DNA,经过大量的工作,于1956年终于发现了DNA聚合酶Ⅰ(DNA polymerase Ⅰ,DNA pol Ⅰ)原来称为Kornberg酶。以后又相续发现了DNA pol Ⅱ和DNA pol Ⅲ。开始人们以为DNA pol I是细菌中DNA复制主要的酶类,后来发现DNA pol Ⅰ的突变株照样可以复制,才清楚它并不是主角。现在已经知道在DNA复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DNA pol Ⅲ,至于pol Ⅱ的功能现在还不十分清楚。DNA聚合酶的共同特点是:
(1)需要提供合成模板;(2)不能起始新的DNA链,必须要有引物提供3'-OH;(3)合成的方向都是5'→3'(4)除聚合DNA外还有其它功能。
所有原核和真核的DNA聚合酶都具有相同的合成活性,都可以在3'-OH上加核苷酸使链延伸,其速率为1000 Nt/min。加什么核苷酸是根据和模板链上的碱基互补的原则而定的。
E.coli的DNA pol Ⅰ涉及DNA损伤修复,在半保留复制中起辅助的作用。DNA pol Ⅱ在修复损伤中也是有重要的作用。DNA pol Ⅲ是一种多亚基的蛋白。在DNA新链的从头合成(de novo)中起复制酶的作用。
|
|||
|
DNA polⅠ |
DNA polⅡ |
DNA pol Ⅲ |
结构: |
|
|
|
分子量 |
|
90 KD |
900 KD |
构成 |
|
单体 |
异多聚体 |
分子数/细胞 |
|
? |
10-20 |
酶活性: |
|
|
|
5′→3′聚合酶 |
|
+ |
+ |
3′→5′外切酶 |
|
+ |
+ |
5′→3′外切酶 |
|
_ |
_ |
突变体: |
|
|
|
突变位点 |
pol A |
pol B |
polC(dnaE), dnaN, dnaZX, dnaQ, dnaT |
突变表型 |
修复有缺陷 |
能修复 |
阻止复制 |
条件致死 |
仅5′→3′外切活性受影响时,活率下降 |
不受影响 |
条件致死 |
细菌的三种DNA pol都具有3'→5'外切酶活性,逆DNA合成方向进行加工,提供校对功能。在链的延伸阶段中,一个核苷酸进入生长链的末端,形成键,这酶就向前移一个碱基对,准备下一个碱基对的进入。若一个错误产生了,这个酶就向回退,切除最后加进来的这个碱基,产生一个位点,为正确的碱基取代。
不同DNA多聚酶聚合和校正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有时,这些活性是由相同的蛋白亚基产生的,但有时它们又还有不同的亚基。一个错误碱基的排除实际上是十分复杂的。因为这种切除反应是由不同位点催化的。
(一). DNA聚合酶I的结构
DNA pol Ⅰ是一个多功能的酶,有pol A编码的单个肽链的分子,分子量为103KDa,枯草杆菌蛋白可将其切成两个片段,小片段位于N端,分子量为35KDa,具有5'→3'外切酶活性。大片段位于C端,分子量为68KDa,称为Klenow片段,其C端2/3区域是含正电荷的直径为2nm的裂缝,具有聚合活性,DNA双链就结合在裂缝中,一旦结合,随即裂缝就关闭起来,此时DNA只能在其中滑动。余下1/3 N端区域具有校正的外切酶活性,这两区域间隔3nm。
DNA聚合酶有6个结合位点:(1)模板结合位点;(2)引物结合位点;(3)引物3'-OH结合位点;(4)底物dNTP结合位点;(5)5'→3'外切酶结合位点;(6)3'→5'校正位点。DNA polⅠ在不同的位点执行着不同的功能。
(二). DNA聚合酶Ⅰ的功能
1. 5'→3'聚合功能
DNA polⅠ的聚合活性和其它的DNA聚合酶的特点相同,但主要用于DNA的修复和后滞链中RNA引物的置换。它使用模板的范围较宽,有三种:(1)有引物的ssDNA(无论线状或环状);(2)有缺口(无论大小)的dsDNA;(3)有切口(nick)的双链DNA。而DNA pol Ⅲ只能利用<100nt缺口的dsDNA作模板。
2. 3'→5'外切活性
DNA polⅠC端有一纵沟,沟底由六个反向平行的β折叠构成,宽约2.0~2.4nm,沟的二侧面由α螺旋构成,深约2.5~3.0nm,可以容纳一条DNA。聚合活性区域在C端,3'→5'外切活性区域在中间部位。在新合成的DNA链中,错误的碱基即使是蒙混过关进入DNA中,但插入的速率很低,同时也不能形成正确的氢键,使双螺旋发生形变,直径加大,DNA不再能在沟中向前滑动,只有倒退,错误碱基正在位于3'→5'外切活性功能域,它激发了此区3'→5'外切活性,将其切除,转换成游离的dNMP,“障碍”排除后,DNA继续向前移动,合成新链。
3. 5'→3'外切活性
此是由35KDa小片段执行的5'→3'外切功能,切除小片段DNA,一次切除10碱基。此是和合成、校正活性相一致的。这种活性为DNA polⅠ提供了在有缺刻的DNA上开始体外复制的能力,在磷酸二酯键断裂处,此酶可以延伸3'-OH,从而可以进行(1)切口平移(nick translation);(2)链的置换;(3)模板转换(template-switching)。由于DNA polⅠ既具有5'→3'的聚合活性,又有5'→3'的外切活性,所以它可以一边从缺口的5'-P开始行使外切功能降解DNA,同时从缺口的3'-OH开始合成新链,填补缺口,使“缺口”像是从5'→3'不断在移动,反应停止后留下的缺刻由连接酶来封闭。这一功能常出现在DNA损伤修复、21后滞链中引物的切除。在体外也常用来作为DNA标记的一种途径。当控制酶的反应条件使其5'→3'外切活性消失或者用Klenow酶在具有缺口的双链DNA模板上合成时,因它们已不具外切活性,因此产生了链的取代和模板转移。链的置换被认为是重组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在E.coli中只有DNA polⅠ具有独立的链置换能力。在其它蛋白质的帮助下,前导链可进行链的置换(置换了互补链),但后滞链中无此现象。模板转换未发现生物学意义。
4. 内切酶活性
当DNA存在不配对碱基时,DNA polⅠ具有内切酶活性,在不配对碱基的5'-P端的后面切开磷酸二酯键,主要存在于切除修复系统中,在正常复制中无此活性。
(二)DNA多聚酶Ⅲ的结构
DNA pol Ⅲ具有5'→3'聚合功能,但模板的要求很高,仅有缺口<100b的dsDNA才可做模板。3'→5'的外切活性和DNA polⅠ相同,有校对的功能。但5'→3'的外切活性不同,仅可以单链为底物,因此不能进行缺口平移。DNA pol Ⅲ是合成DNA的“主角”,一般合成长片段,如前导链的合成和冈崎片段的合成。
现在对DNA pol 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的结构和半不连续复制的机制是相吻合的。其“核心酶”含有α,ε和θ三个亚基。α亚基具有合成DNA的能力,ε亚基具有3'→5'外切酶的功能,起到校正的作用。而θ亚基可能在组装中发挥功能。但核心酶的进行性是低的,通常使合成11个碱基左右就从模板上解离下来。
σ亚基加到核心酶上有助于使其二聚化,进一步产生pol III※,γ复合体加入到pol Ⅲ※,进一步形成pol Ⅲ'复合体。γ复合体是由γ,δ,δ′,χ和ψ亚基组成,其作用是固定β亚基这个“夹子”的支架。β亚基加盟后就形成DNA pol Ⅲ全酶。这是一种不完全对称的结构,左侧负责前导链的合成,右侧负责后滞链的合成。
全酶在DNA上的装配分为三个阶段:(1)一个β二聚体加上一个γ复合体识别引物模板形成一种前起始复合物。在此反应中,γ复合体水解ATP并将β亚基转运到引发模板上。一对β亚基形成一个“夹子”,夹在DNA的后滞链上,γ复合体成为这种“夹子的支架”,它负责水解ATP,移动β亚基结合DNA;(2)DNA在于β,γ复合体结合的位点构象发生改变,而对核心酶产生了高亲和性。使核心酶能与DNA结合。(3)τ二聚体结合核心聚合酶,使其二聚化,也就是与另一个核心聚合酶结合,第二个核心酶又和另一个β“夹子”结合,这样装配好了全酶。值得注意的是全酶只有一个γ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