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园田居·其二》看陶渊明的性格美
(2019-01-08 11:52:55)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人文审美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中国古代,归隐田园意味着劳作,意味着自食其力。这对一个仕宦之家而又是读书人的陶渊明来说,实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体力劳动是人们所鄙弃的,地位是低下的,更何况陶渊明身为朝廷命官,要辞官劳动,并自食其力,说实话,这是需要勇气的,需要胆识的,更需要舍去名利的决心。然而,在陶渊明看来,这不是什么问题。劳动是自己的理想,是自由生活的体现,是摆脱“羁鸟”、“池鱼”生活的唯一办法。所以,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说:“诗人认为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意,并从中领受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显然,这种主张力耕的‘自然有为论’与东晋士族好逸恶劳的‘自然无为论’是针锋相对的。”这样看着来,我们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这一思想的存在。在多数诗歌中,诗人通过艰辛的劳动和艰苦的生活,及其对归隐田园后劳动的感受,不但表现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和劳动的喜爱之情,而且暗含着诗人不屈的性格。下面我就以陶渊明最有名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二》来看他含蕴其中的人格美。诗歌写道: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开头,化用了汉人杨恽得罪被罢官后种豆寄兴而发牢骚的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汉人杨恽这首诗中,其寓意是明显的,其中“芜秽不治”喻指朝廷荒乱;用“种一顷豆,落而为萁”的“豆实零落”来喻己被弃。诗人陶渊明化用这首诗而形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来表现自己隐居南山劳作的事实及其劳作的艰辛,也暗示着生活的困苦。对于陶渊明来说,劳动是辛苦的,即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最终还是“草盛豆苗稀”。我们读着这样的诗句,也感受到在诗人笔下,艰辛的劳动被诗话了,把困难淡化了,似乎表现出一种“调侃”(实际上是一种乐趣的表现)韵味。因为,在陶渊明心中,自食躬耕,好想收获不收获,并没有多大负担。即是劳动如此辛苦,收获又不大,但这样的劳作只要满足他“但使愿无违”的思想,也是心甘情愿了,没有什么可以计较的。我们从他的“但使愿无违”这句话中来看,明显的感受到了诗人的思想与情感走向,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甘愿过着“夕露沾衣”的生活,宁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也不愿意回到污浊的官场中去。这样,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式的自立能保住人格,保住理想,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失去了富裕的物质基础,生活走向极度的窘迫的境地(这在陶渊明很多的诗歌中有所表现)。即是这样的生活,也是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们从陶渊明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中,感受到他面对生活的窘迫和困难是无怨无悔的;感受到他脱离污浊官场所表现出来的自食其力的喜悦;感受到他在劳动中表现出的怡然自得的情趣,更感受他含蕴其中的不屈不挠的人格之美。
所以,我们可以说,诗人陶渊明通过《归园田居·其二》的对劳动生活的形象描写,不但表现了归隐田园劳作的艰辛,而且表现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不屈的人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