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的对比美

标签:
鲁迅小说审美 |
鲁迅《故乡》的对比美

《修辞学》指出,对比就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比较、对照,以收到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的作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不但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同时表现了写作方法上的对比美。那么,在《故乡》中,鲁迅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在此,则其一二谈谈。
比如,文中开始描绘出眼前的故乡的环境: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语文教育与美学论》指出:“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并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语言艺术。”文学是人学,因此,刻画人物形象成为小说审美价值的主要体现。在《故乡》中,作者为了塑造闰土的形象,实现运用形象的变化表现作品的主题表达需要,在作品中,把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肖像对比,以此在变化中,揭示一定的思想情感。
少年闰土: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中年闰土: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少年闰土是“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中年闰土脸色“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种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者”,“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通过比较,我们感受到少年闰土活泼可爱,机灵能干,而中年闰土则麻木、畏缩。这一鲜明的对比,突出闰土外形的变化,语言的变化,在这变化中蕴含闰土的不幸遭遇。由于作者运用了比较手法,使形象的跨越时间是二十年,这二十年给我们留下了多么大的想象空间,思考的余地——闰土们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理解,就实现了阅读的要求。
又如,文中对杨二嫂描写:
二十年前:
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二十年后: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姿色美丽,被人称作“豆腐西施”,并以此招徕生意,二十年后,“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显示她的尖酸与自私,“张着两脚”像一只“细脚伶仃的圆规”,通过外貌描写的对比,杨二嫂从一个美丽的女子变为一个庸俗、自私、刻薄的人。
通过这些比较的认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中国农村所处现状和人民生活(物质的。精神的)深刻的思考,因而,也突出了自己的改变现实的愿望,也希望年轻的一代有新的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十年前:
“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教“我”雪天捕鸟,告诉“我”夏天捡贝壳,潮汛看跳鱼,邀“我”月夜管瓜地,刺猹……离别时“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别后还以心爱的礼物相送。
这时的小闰土,活泼刚健、有智有勇、无忧无虑,懂得许多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简直是一个神奇的小英雄。
二十年后:
见面便是“恭敬”,“分明”地叫“我”一声“老爷”,接着叫水生“给老爷磕头”。
这一声“老爷”将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全被封建的等级观念所代替。
拿走“一副香炉和烛台”的行为,则反映闰土已经变得麻木迟钝,他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祈求、祷告上。
通过前后的比较,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闰土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这是谁
造成的?闰土的这些变化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农民欺压造成的。
总之,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是造成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而且表现了作者对不幸者不同程度的同情,并对新的生活寄托了很大的希望,突出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