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的诗化小说《社戏》是怎样表现人情美

(2017-11-18 17:46:46)
标签:

鲁迅

小说

社戏

人性

审美

鲁迅的诗化小说《社戏》是怎样表现人情美

鲁迅的诗化小说《社戏》是怎样表现人情美

人情美是美的核心,是构成美的主要因素。鲁迅在诗化小说《社戏》中,表现出了平桥村人那真诚而淳朴的人情美。那么,鲁迅是怎样来表现其中的人情美?对此,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表现的。

一、塑造典型人物表现人情美


在作者的描写中,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把平桥村描写成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互助互爱村庄,营造了一个大的生活背景。因此,作者说,这对“我”一个城市的孩子来说,是生活中的乐园,主要是处处得到“优待”,感受到了平桥村的人情美。因此,在文章中,作者不但概要地写了我在平桥村得到的优待,诸如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而且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等,而且还塑造了典型形象来表现。在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叫双喜的小伙伴。在小伙伴中,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比如,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在看社戏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是冲着“武打”而去的,而铁头老生夜晚不会翻筋斗,让 “我”很失望,双喜看出了我的心思,就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回家的途中,大家提出“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说:“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这些事件,不但说明了双喜的热情好客,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的性格,而且也表现了一种纯朴的人情美。 

二、通过比较表现人情美


比较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包括横比和纵比。在《社戏》中,作者采用了比较这种写作技巧,围绕看社戏,写了“我”看社戏前后的心情,写了“我”与平桥村人,特别是小伙伴的关系。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用在一个孩子眼光描写了平桥村人的善良与热情。比如,在文章中,“我”看不成戏,内心十分着急,而小伙伴却“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在心里上形成比较,不但说明小伙伴对“我”的同情,而且为后面护“我”看社戏的关怀铺垫。特别是看戏时,“我”和小伙伴们对戏台上的戏没有兴趣,枯燥乏味,使我们没有兴趣,各个精神不振,与看社戏前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这又为后面归途中的兴奋和小伙伴的热情又形成对比。通过层层比较,环环相扣地把平桥村人的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通过感受表现人情美

情感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一个人的一身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但能够使你终身难忘的又有多少呢。经过了几十年而难以忘却的事,当然也是感受最深的。在写作中,通过自己的感受来描写所经历的人和事,会产生更为高妙的艺术效果。《社戏》中,平桥村那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人与人之间的平和相处,在一个孩子的眼中,是多么的美好,自然也就成为自己向往的乐园。但作者没有停留在客观的描写上,而是通过现在的感受突出了文章所蕴含的人情美。因此,在《社戏》的结尾,作者写道,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可是,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这种感受,从实质上说,不在于社戏的好看与不好看,也不在于豆的好吃不好吃,而是表现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是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在这种感受中,不是正好蕴含着一种和谐美好的人情味吗?

总之,《社戏》所描写的是记忆中的故乡,是童年时代的美好土地。在那里,不但有优美的农村风光,而且有质朴醇厚的人,有 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有至今难以忘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