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

(2016-07-20 12:25:05)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词

审美

赏析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这时的诗人已经五十岁。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以及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情感。具体分析如下:

诗人首先写道: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高风怒号。”首先点明八月易于产生大风的季节,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八月。诗人在“秋高”后缀以“风怒号”,写出了风云突变,狂风骤至,不但风速很快,而且风势极猛,风力极大。其中“秋”字也很有意义,暗示了“秋高”夜晚的寒冷,为后面写诗人“家境”营造了环境。诗人接着“风怒号”而铺展,从四个方面具体表现风力之猛。首先,“卷我屋上三重茅”,“三重”即多重。也就是说,屋上三重茅草卷起。这是从厚度重量的角度突出了风力大。其次,“茅飞渡江洒江郊”,“渡江”即飞过江去。也就是说,卷起的茅草飞渡到江边。这是从距离突出风力大。再次,“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上句写茅草被风刮得高高的,有的挂在林梢,从高来突出风力大;下句写茅草下沉塘坳,落在池塘中的茅草也沉入水中,从风的旋动来突出风力大。这样铺展开来,突出了风大,而风愈大,愈显得茅屋破之惨状。

诗人接着写道: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

这里,诗人接着茅屋上的茅草吹走了,四处飘散而来。南村一群孩子看到遍地乱洒的草,争着“抢”茅草。诗人大声制止也无效,孩子们一闪就躲进竹林中去了。这里,我们看到的调皮的孩子,也看到了年老体弱的诗人。面对“茅屋为秋风破”的诗人,知道茅屋来之不易,一面想去抓那些飘落的茅草,一面呵斥行动敏捷的拾草小孩。诗人通过人物的行动描写,把一位年老力衰,行动迟缓,声音嘶哑,心急如焚的想象栩栩如生描绘出来。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这样一个让人心痛画面中,诗中虽然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面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来描写调皮而不懂事的孩子,但诗人的感情指向,不在于孩子,而全出于“惜茅”。也就是说,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在诗人看来,只是一群顽童,甚至也可以这样认为,之所以“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表明了孩子们“抱茅草”的执着,也是因为也是穷人家,占点便宜也是很正常的。同时,诗人这样写,就为后面茅草无法收回而天又下雨,给诗人的家带来更加严峻的处境奠定基础。  

是啊,诗人在写作上,步步推进。人们常说,损船偏遇顶头风,破屋又遭连夜雨。诗人在叹息声中,又迎来了新的灾难。诗人写道: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是环境描写,但也是诗人心情的表现。写风停了,天上下起了雨。屋上的茅草没有了,屋漏难眠。秋天的夜晚,一家人都难以入睡。诗人说:“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睡态特别不好。这里,是说明了床上的被子已经是破烂的,“深秋”夜晚加上下雨,孩子们是经受不了,更不能酣然入梦。他们在床上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没有被盖,可想这样处境是多么的难过。接着诗人作了描写:“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风秋雨冷飕飕,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破絮,又硬又冷,加上孩子们“恶卧”,没有能保暖的被盖了,同时天上的雨下个不停。诗人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自从社会动乱以来,民生疾苦常煎熬着他的胸,使得他经常失眠。而今,自然的灾难和社会的灾难交织,彻夜难眠。其中的“长夜”是 双关语,既指慢慢的长夜(时间),又指动荡的社会。

在这漫漫长夜里,诗人面对眼前的灾难,在这风雨交加的夜晚,思绪万千。诗人最后写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是很痛惜的。这茅屋本身就是别人帮助修建的,而今又在大风中失去了安身之所。这是杜甫及其家人的不幸。然而,我们伟大的诗人并没有局限在个人的不幸之中,他推己及人,面对现实处境,想到的是“天下寒士”有风雨不动的千万间广厦,不再让寒士们受冻。特别是诗人所说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胸怀是多么开阔,思想是多么高尚,同时,也体现了杜甫“济苍生,安社稷”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行体诗歌,在艺术上也表现出应有的特点。

首先,叙事层次清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叙事上,以“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中心点,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体现出叙事的层次美。从自然变化来看,以风来、屋破、雨至、屋漏的顺序写。从事情发生的时间过程来看,以此按照下午、傍晚、入夜、深夜来写。从屋破过程来说,就是按狂风卷茅草,群童抢草,屋漏雨湿的过程来写。无论从哪个角度开看,都是很有次序的,把它们结合起来,有层次地、全方位地表现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给杜甫及其一家人带来的不幸遭遇,也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基础。

其次,意境博大开阔

这首诗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抒情。在细致描写了自己所遭遇的困难的同时,诗人并没有停留在眼前,而是推己及人,想到了天下穷苦人民的困难,道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而对于自己及其家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使整个诗歌的境界得到拓展,思想情感得到升华,使得诗歌的审美意蕴的到更好的体现。

再次,节奏鲜明有致

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歌,不但体现了歌行体诗歌自然流畅的特点,而且也表现了节奏的鲜明的特性。全诗句式基本上是七言,同时,诗人兼用了二言(“呜呼”)、九言(“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吾庐独玻受冻死亦足”等)、甚至十一言(“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造成语言上的参差错落,具有大起大落的语势特点,同时,短句的急促,长句的缓慢,不但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得到更好的表现,而且增强了诗歌节奏感和感染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