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诗歌赏析方法

标签:
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中国古代诗歌赏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不容易的,但是弄清楚古代诗歌的特点,并找到一定的方法,欣赏也是很容易的,也是很有意义的。那么,如何欣赏中国古代诗歌?对此,谈谈我的认识。
一、注重诗歌词语选用
文学是语言艺术。诗,特别是中国的古代诗歌,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尤其需要精美的语言。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活句,贱死句。”诗歌中的“活句”、“活字”(活词)有如画龙点睛,能使全诗的艺术形象活起来,赋予形象以生命的作用。这就是说,语言要有生命,用有生命的语言构成有生命的艺术形象。
如,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中的“泉眼”与“细流”之间用一“惜”字,“树阴”与“小池”用一“爱”字,境界全出,这是多么富有生命力的情景。不仅表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且赋予生命,化无情为有情。又如,杜甫的诗句“江间破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诗中的“涌”、“接”,不但使诗歌富有形象性,动态性,而且大大增强诗歌活泼的生命。
二、注重诗歌艺术形象

《艺术理论》指出:“艺术是通过形象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无形象谈不上艺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描绘的事物、景物或人物,往往体现出形象美。“美是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的特点的。”根据艺术理论思想,艺术的结构构成:艺术言语构成艺术形象,艺术形象蕴含着艺术感情和思想。情感蕴含在形象中。因此,“艺术形象是读解艺术文本的中介。”
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中,那千丝万缕、参差披拂的柳树的形象,诗人通过“碧玉”、“绿丝绦”等词语的描绘,通过“似剪刀”的比喻,使之形象化了,这不仅蕴含着春色的美丽,春风的和煦,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可见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失去美的基础,就没有美的存在。
三、注重诗歌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或技巧,不但影响到作品的艺术形式,而且影响到作品的内容。而诗歌形象性的形成,与诗人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或技巧相联系。根据《写作艺术技巧辞典》说,诗歌的写作手法(描写技巧)主要有白描、衬托、象征、含蓄、用典等。在诗歌创作中,巧妙地运用这些艺术手法或技巧,有助于提高诗歌的形象性、艺术性,审美性,从而增强艺术表达效果。在古代诗歌中,诗人也确实多用、善用一定的艺术技巧,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的《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诗人运用了夸张的写法。王安石的《梅花》运用了是衬托的手法,它用冬天的白雪,来衬托报春的白梅。白雪是高洁的,但白梅凌寒而开,冒雪而放,又有幽香透出,比白雪更加高洁。
又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运用描写的手法,诗歌声色协和,动静结合。这些艺术手法或技巧的运用,不但增强诗歌的形象,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把无生命的东西写活,赋予诗歌以生命。
总之,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抓住艺术形象是前提,把握艺术技巧是关键,分析词句是基础,只要注重诗歌的特点,更有助于提高古代诗歌教学效果,有效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