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审美赏析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欣赏 |
据《中国文学史》记载,高适这首诗作于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唐朝宗室、名将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守珪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假托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歌行”即府旧题。全诗如下:
(序)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男儿本自重横行,
摐金伐鼓下榆关,
校尉羽书飞瀚海,
山川萧条极边土,
战士军前半死生,
大漠穷秋塞草腓,
身当恩遇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
少妇城南欲断肠,
边庭飘飖那可度,
杀气三时作阵云,
相看白刃血纷纷,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第一段就是前八句写出师。诗的开始两句“汉家烟尘在东北,
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摐”即撞击。“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伐”即敲击。“榆关”这里指山海关。它是通往东北的要隘。“旌旆”中的“旌”是竿头饰羽的旗。而“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逶迤”即蜿蜒曲折。“碣石”即山名。诗人描写了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气势和场面,也就可以想见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唐朝“摐金伐鼓下榆关”,而匈奴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了。“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羽书”即紧急文书。“瀚海”就是指大沙漠。“单于”即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猎火”就是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其中,一个“飞”字表明了军情危急。这一段就写了辞家去国,再到榆关、碣石,以及瀚海、狼山。可以说,写出了出征的历程,以及所见景象。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诗人写道:“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极”即到什么尽头。“凭陵”即仗势侵凌。“杂风雨”这里喻指敌骑进攻如狂风挟雨而至。这两句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可以说,胡骑的迅急剽悍,卷地而来,而汉军奋力迎敌,不辨死生。诗人写出了战斗惨烈与将士们的英勇顽强。可是,在如此状态下,诗人却说:“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前线拼斗,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而将军们人却在营帐中寻欢作乐。这里,诗人把“半死生”与“犹歌舞”进行对比,更加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
所以紧接着写道:“大漠穷秋塞草腓,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诗人写道:“铁衣远戍辛勤久,
最后写道:“相看白刃血纷纷,
诗人首先写道:“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也就是说,士兵们最终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在战场上,士兵们是多么的质朴、善良,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我们从诗人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悲悯之情,而“岂顾勋”反衬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唐将们。
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写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写了士兵们在沙场战斗拼杀多惨烈,死得也是多么的痛苦,不由得想起了飞将军李广。李广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诗人借此与唐代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可以说,这样写,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是个的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气氛悲壮,指责明确
全诗以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比如,“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等,就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
其次,对比鲜明,讽刺强烈
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白刃血纷纷”而“半死生”却“岂顾勋”与汉将(唐将)的“美人帐下”还“歌舞”不停地纵情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在对比中,矛头所指十分明显,从而大大加强了诗歌的讽刺力量。
再次,主题深刻,意蕴丰富
我们从主题看,诗歌主要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特别是对体贴士兵而骄横的将军讽刺和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