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高楼》审美赏析

标签:
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我们从诗歌的内容看,这首《西北有高楼》的作者是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诗歌借不遇佳人“知音”之悲,抒写自身政治上的失意之情。全诗如下:
诗歌写道:“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我们可以设定这样的一个环境:诗人在路上踽踽而行,十分沮丧,突然听到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诗人寻声而望,蓦然看见一座“上与浮云齐”的高楼矗立眼前。这里,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把楼写得与天山漂浮的白云一样高,突出了高楼也是难以企及的地方。在那里即使有知音,也是很难求的,从而为表现自己人生的寂寞与苦闷奠定基础。
这高楼是那样堂皇,那样的富丽。诗人写道:“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疏”即镂刻。“绮”就是有花纹的丝织物。“阿阁”就是四面有曲檐的楼阁。这两句是说,楼上有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而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诗人不但描写了高楼内的美,而且从整体上表现出了高楼的气势。这与首句耸入飘忽的“浮云”相照应。诗人这样写高楼的华丽与气势,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喜爱之情。在古代诗歌在,这样的写法很多,比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里,诗人用的“金樽”“馔玉”来表现生活的美好以此反衬自己不得意的伤痛。
上面描写的是诗人所见,接着是描写诗人所听。诗人写道:“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弦歌”即依琴瑟而咏歌。那“弦歌”之声就从此楼高处飘下,那音乐是多么的凄凉而悲惨。这里,诗人除了表现其歌声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表现这个时候应该是夜晚了。诗人夜晚在路上,自然暗示了在浪迹天涯,不知归宿的处境。同时,也正因为这样,诗人才能感觉到“音响一何悲”的琴音。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心灵的艺术,它直接刺激人的心灵,同时最易于达到情感共鸣的审美效果。
这感觉在诗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与凄凉,可以说,是情感共鸣的表现。诗人写道:“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即杞梁殖。句崔豹的《古今注》记载,传说杞梁殖为齐君战死,妻子悲恸,乃“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这就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此曲”就是《琴曲》。据《古今注》说,这是杞梁妻妹朝日所作,包括《杞梁妻叹》,《琴操》等。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惋的琴曲呢?莫非是如同杞梁妻那样的人吗?诗人为了更好表现琴音的“音响一何悲”,借用了这个典故。诗歌写到这里,诗眼就出来了——“悲”。曲悲、心悲、人悲、境悲,合而为一,营造了凄凉的人生氛围。
接着写道:“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商”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之一,相当于简谱中的“2” 。五声音阶的意思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如按音高顺序排列,即为:1、2、3、5、6,又即为:宫、商、角、徵、羽。商调其音凄怆哀怨。这里,“清商”即乐曲名,声情悲怨。“清商随风”感觉就更为凄凉。“中曲”即乐曲的中段。“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诗人在此直接写曲子,曲子好似她在倾泻不尽的悲哀。可以说,这样的感受不是“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无法理解的,更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也就暗示了诗人凄凉的漂泊生涯。
接着写道:“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慷慨”即感慨、悲叹的意思。“馀哀”即不尽的悲哀。意思是说,歌女每弹一曲,都要发出多次的叹息,突然琴曲顿歇,悲叹的声音不绝。可以说,我们读到这里,从这“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中,似乎看到一位蹙眉不语、抚琴堕泪的“绝代佳人”的身影。一下子触动了诗人,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受油然而生。
共同的命运,把诗人和“歌者”的心连结在了一起,于是,诗人写道:“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鹄”就是“天鹅”。“高飞”远飞。这里诗人借此比喻情志相通的人。在他看来,真是知音,难得的知音。这样的知音,可以如双鹄高飞,一起追求美好的理想。诗人的想象是大胆的,但在这禁不住脱口而出的话语中,不但表现了对“歌者”的安慰,而且也暗示了自己找到了“知音”时那种激越的心情。这个激情不是带着歌女“私奔”,而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说,诗人还如“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一样的孤独与寂寞时,一旦寻觅到了知音,就产生了一同展翅高飞,自由翱翔的想法。可见,当时社会及其统治者给文人以无尽的压抑,他们过着的是孤独与寂寞、以及仕途不得意而漂泊无尽的生活。当然,诗人的反抗意识也蕴含其中。
诗歌的艺术手法表现如下:
首先,寄托手法;其次,形象生动;再次,心理描写;第四,比喻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