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文学作品鉴赏”的理解(一)

(2015-03-24 11:17:20)
标签:

文学

作品

鉴赏

理解

    这几天有幸和一些朋友探讨“文学作品鉴赏问题”,收获不小。在此,根据我以前对《文学作品鉴赏》(电大版)课程的教学,以及自己对文学作品鉴赏不太成熟的理解,采用“问题式”的方法作连续的表述,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与批评!

 

   对“文学作品鉴赏”的理解(一)

 

一、什么是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比文学接受更具创造性。文学鉴赏是指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以审美态度对作为审美对象的物(如文学作品)并凭借审美知觉达到对美的感受、发现、判断,从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

可以说,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强烈反映,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同时,鉴赏者在鉴赏过程中通过体验而重新审视自我生命的价值,同样也使人感悟了神秘的生命启示。

文学鉴赏是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审美活动的过程,是感性和理性活动的协调统一,是欣赏和批评的综合。因此,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人必须是审美主体的人

在审美关系中去知觉对象的美,而不是作为一般的认识主体或实践主体,在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中去认识、反映或改造对象,离开审美关系就没有审美鉴赏。

2、主体必须以审美态度去感知对象

   只有用审美态度去感知对象的美,获得心理感应,并得到精神的快感。离开审美态度,审美对象就不是它的鉴赏对象,从而也没有审美鉴赏。因此,审美鉴赏是主体性活动。

   3、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一定是一种很特殊的能力,它是在一定的知识和对审美对象的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要懂得一定的审美方法和步骤。如果没有这些,就很难形成审美能力的,当然也就谈不上审美。

二、文学鉴赏的性质是什么?

1、直觉性

审美鉴赏的直觉性是指在审美鉴赏中对美的对象的内在意蕴和精神风骨的把握是不经过推理判断而在情感的接触中直接获得的。按西方美学上的说法,这种直觉称为第六感官的功能(即精神感觉)。其特点是:

2、情感性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也就是说,文章的作者思想感情有所活动,才发而为文辞,读者则通过文辞深入到作家的思想感情,正如从流水追溯水源,即使隐微也可以变得显露。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鉴赏者被对象所激发的情感会时时激励自己,也就是自己的情感被唤起,同时,又把自己的情感带入鉴赏之中。审美鉴赏的情感性,既是审美对象美感效应,又是鉴赏者的审美动力。对于真正美的文学作品来说,鉴赏者在把握对象的同时,便会沉醉其中,超然忘我。如,“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红楼梦》中,林黛玉听《牡丹亭》的演唱而“心动神摇”、“如醉如痴”,这也是一种沉醉。这是一种情感的突出表现,也是进入鉴赏佳境的表现。

3、再创造性

再创造性指在鉴赏中,既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又以鉴赏对象所提供的基础,通过想象,对作品进行补充和生发,是一种二度创造,即是在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这种创造离不开作品提供的框架,其想象也以作品提供的线索为主。但是,由于每一个鉴赏者的情况不一样,因而,再创造的结果也不相同,就会出现“一千个观众的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来特”的状况。(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