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一)

(2015-03-15 10:53:54)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词

手法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一)
    说到“比、兴、赋”,就不得不说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为“赋、比、兴”。也就是说,“比、兴、赋”三种手法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下面就此简约谈谈这三种方法。   

一、比

《诗经》里说:“譬喻叫比”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按照现代修辞学观点,所谓比喻,就是将两种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一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另一种事物,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要描写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诗经·硕人》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几种。
   1
、明喻

所谓明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一并出现,在它们之间加上“如”、“似”或“犹如”、“恰似”、“仿佛”等喻词,构成“本体”+“喻词”+“喻体”的格式。

例如,李贺《马诗·其五》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句子中,诗人将“沙”喻为“雪”,之间用了“如”字连接,把“月”喻为“钩”,之间用“似”字连接。

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把“春风”喻为“剪刀”,之间用“似”连接。

明喻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本体与喻体有相似处,而且这种关系是最为明显的,也是构成比喻的最主要的特征——不同事物间具有相似性。在古代诗歌中,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表现方法。
   2
 暗喻

暗喻又称隐喻。所谓暗喻,按照现代修辞学的观点,就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它们之间用“是”、“变成”、“成为”等喻词连接。暗喻比明喻表意更进一层,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紧密,好似本体和喻体同为一体。

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比喻中,诗人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来喻“汪伦送我情”。这样,就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对汪伦的感激之情。

又如,杜甫《漫兴》其七中的“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诗人以“白毡”形容本体杨花的厚而密,并以喻体青钱形容本体荷叶小而多。这样,不但突出了各自的特征,而且有助于情感的抒发。

大家比较熟悉的文天祥《过零汀洋》,诗歌中写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诗人以喻体“风飘絮”来比喻本体“山河破碎”之飘摇不定,以喻体“雨打萍”来比喻本体“身世沉浮”之灾难的多。

3、借喻

所谓借喻,按照现代修辞学的观点,也就是本体不用出现,直接用喻体来代表本体。它比暗喻更深一层,本体和喻体溶合在一起了,喻体直接代表本体,也不用喻词了。

如,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其中的“新松”喻指善,“恶竹”喻指恶,诗人借以抒发对人事的爱憎之情。

又如,白居易的《放言·其一》:“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诗人借“草萤”似火非火,“荷露”似珠非珠来喻指朝庭中的当权派,揭露其“两面派”的丑恶面目。

再如,王安石的《木末》:“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其中“白雪”喻丝,“黄云”喻麦。

在古代诗歌中,借喻与借代不太好分辨的,要注重借喻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而借代是相关性。比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用“朱门”代富贵之家,用“死骨”代穷人。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4、博喻

所谓博喻,按照现代修辞学所说,就是用多种事物同时比喻一个事物。也就是说,一个本体,有两个及其两个以上的喻体。可以是明喻,也可以是暗喻。在古代是诗歌中,博喻也是用得很多的一种。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这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里,诗人在十四句中用了十种声音作喻体,不但描写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而且更暗示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又如,苏轼的《百步洪》中有四句: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这里,诗人写的四句诗,就连用七个比喻,一个比喻即一个场景,将船行疾水的状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诗歌中运用了比喻,就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把繁琐的道理简单化,不但表现出了诗歌形象化、含蓄化的特征,更换有助于读者对诗歌深层次的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