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文学文本读解中的普遍性与不确定性(初稿)

(2015-01-30 20:21:48)
标签:

中学

语文

文学

文本

读解

          谈文学文本读解中的普遍性与不确定性  谈文学文本读解中的普遍性与不确定性(初稿)

鲁迅说过:“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失去了效力。” 也就是说,文学读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普遍性和不确定性。

首先,读解的普遍性

普遍性也就是一致性。文学读解中往往具有主观性和多样性,表现出文学读解中的再创造。然而,无论怎样创造,绝不意味着读者可以随意乱想。也就是说,在文学读解过程中,读者必须以文学作品中提供的具体形象为依据,在文学形象应有质的规定下,才能进行合理的想象。文学读解的普遍性就是不同读者在读解后的一致性。因此,读者的头脑中所“再现”、“体验”和“想象”的形象,应该是和作品中的形象大体一样的,与作者所描写的也基本一致。

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无论怎样读解或者通过想象“创造”,绝对不是“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鲁迅语),而一定要是一个纤弱苗条、多愁善感、富有倔强性格的青年女子。也就是说,读者在读解时候,人物的外形、性格、言语、动作等大致是相同的。

再如,我们在读鲁迅的小说《故乡》时候,无论谁在读解,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不回混淆,这不但是鲁迅语言提供给信息所决定,而且也与读者所接受的文化有关系。鲁迅是这样描写少年闰土的,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以及“紫色的圆脸”。在描写中年闰土,作者这样写道:“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任何人读解时,都会通过鲁迅的描写和自己对封建社会理解,都能一致地感受到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与饱受封建社会各种压力后,似如木偶一样的中年闰土的特点。

其次,读解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就是不一致性。文学理论上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世界观认识观不同,对事物的见解就不同,导致对同一个人物形象有不同的看法。我国文学大师鲁迅在《俄译本<阿Q正传>序》里说过:“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 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诸多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角色,不同的人对他的看法截然不同。

鲁迅也有类似的对《红楼梦》的评价:“《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明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读者是千差万别的、多种多样的。由于他们的年龄有长有幼,文化修养又高有低,生活阅历有深有浅,兴趣爱好有好有恶,读解同一作品,也就有不一样的结果。即使同一读者,有时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情绪下,读解同一部文学作品,其读解效果也会很不一样。

比如,我们读解沈从文的《柏子》一文,不同的读者得出的结果是有差异的,或者是爱情的表现,或者是表现物质的需求与精神的需求,或者是表现了“食”与“色”本真,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我们再举一副艺术画为例来说这个道理。有一幅图画,一个美丽的裸女,以优美的舞姿坐在一只精美的碗上。从美学的角度说,美女的舞姿与精美的碗搭配,确实很符合形式美术性法则,更具艺术性。读解这幅图画,也会因个体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无论怎样,读者都会从“女人”、“碗”及其“女人”与“碗”的结合后,从整体上所暗示的意义,也可以说是读解不同的层次。首先,从画面上提示文字读解出“碗上好”谐音“晚上好”。其次,读解出“碗”上女人所蕴含的意义,即对女人的品味就如吃饭一样慢慢咀嚼。再次,更深一点,通过想象和联想,读出“碗”代表食物,“女人”代表“性”,二者结合,也就是作者通过现代艺术手段暗示了“食色性也”的传统文化思想。

 

所以,文学读解中,由于主观与客观原因,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普遍性与不确定性的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