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八首(二)》审美赏析
(2014-02-18 18:27:23)
标签:
中国古代诗歌审美赏析 |
《秋兴》八首之二是写诗人身在孤城夔州,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心总是牵挂着长安,从而抒写怀念故国的情怀。全诗如下: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城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颔联写道:“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这里,紧承首联而来。上句应是“听猿三声实下泪”的倒装。语出《水经注》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身历苦境,听猿堕泪。下句中“八月槎”,诗人借用张骞的事。据《荆楚岁时纪》记载:“汉张骞使大夏,寻河源,八月乘槎到天河,经年而返。”诗人借此是说,乘槎还能有归期,而自己却孤舟长系。特别要注意,诗人在上句用了一个“实”字,下句却用了一个“虚”字,这两个字用得极妙,表明了如今只有停留在夔府孤城,而乘槎到京华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颈联写道:“画省香炉违伏枕,山城粉堞隐悲笳。”“画省”就是指省署以粉画之。据相关资料记载,唐代中央办公机构分“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杜甫当初在长安供职于门下省。“画省香炉”就是门下省的办公室薰香香炉。“违”即离。“伏枕”是指衰老多病的人。“违伏枕”的意思就是说自己因病离开那里了。这里是杜甫回忆当初在长安任左拾遗时的经历。“山楼”指夔城楼。“粉堞”就是说城上齿形的女墙刷上白色。其中的“隐”通“殷”,用来形容一种声音响起来的样子。“悲笳”即悲凉的笳声。这里,诗人追念昔日任左拾遗是焚香而寝,而今日身在夔州,却愁多病,悲不能寐。
尾联写道:“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说,刚才方见日斜,现在请看石上之月,已映照在江边沙洲前芦荻花上,表明了一夜已经快要过去了。这就说明了诗人彻夜难眠。可以说,诗人结尾,以景结情,在委婉含蓄中蕴含了诗人心怀故国的真挚感情。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结构严谨
诗人从白天写到日暮,从日暮写到天黑,从月光的移动写出时间的消逝,时间衔接自然,步步推进,表明自己的情感变化
其次,情景结合
在诗歌中,诗人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再次,虚实结合
诗歌中,眼前的夔州处境及其心境是实写,而对长安的回忆是虚写。这样,在虚实中,更好地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