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审美赏析

(2014-01-08 11:38:24)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词

审美

赏析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审美赏析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wbr>杜甫《月夜》审美赏析


杜甫《月夜》是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八月从鄜州,奔赴唐肃宗的临时行宫——灵武,在途中被安禄山叛军俘获,陷于长安时所作。题为《月夜》,就是望月怀远,对亲人的怀念。全诗如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首联诗人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本来在长安,而诗人却写“鄜州月”并“闺中只独看”。这是诗人想象妻子见月忆己,采用了视角变换的写法。可以说,这是诗人见月而忆妻。诗人不说自己想,而说对方在想;不说自己见月而思亲,却说对方见月而忆人。这样,不但表现了夫妻恩爱之深,也强调了诗人对亲人担忧与怀念之情。其中,一个“独”字,不但表现了夫妻分离而产生的孤独之感,也表现了夫妻真挚而深厚的爱,并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基础。

接着诗人写道:“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首联写了妻子,这里就写儿女。诗人说,我在在遥远的地方想,可爱的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我。特别是后句“未解忆长安”,不但表现了小儿女不知道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也暗示了说小儿女不理解妈妈看月的心事。可以说,孩子很小,不知道母亲的心事,也就不懂得想念父亲。其中诗人用了“怜”字,不但表明了对小儿女的喜欢,也暗示了诗人没有责怪不懂事的小儿女的,其实也是表现了诗人对孩子的爱与想念。
  接着颈联写道:“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一联又回到写妻子。意思是说,夜露深重,乌云似的带有香气的头发被打湿了,月光如水,如玉的臂膀似乎受寒。诗人用“香雾”、“云鬟”、“玉臂”从嗅觉、视觉触觉把妻子描写如此之美。虽然是想象的,但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爱是很深的。同时,诗人又用了“云鬟湿”中的“湿”和“玉臂寒”中的“寒”字,说明了妻子望月之久,从而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深,爱之切。诗人这样写妻子,实则在表现在对妻子的及其家人的爱与思念。

诗歌结尾写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里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的妻子的想象,即夫妻的共同的心愿。“何时”即什么时候。这里,暗含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感觉相会是渺茫的。“倚虚幌:就是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双照泪痕干”就是让月光照干两人的思念的泪。这里,诗人想象的是重逢时候的伤感,也是重逢时候的喜悦。相逢了,就不在流泪。现在分离,说明了诗人已经是泪流满面了,从而,表现了诗人“望月”的痛苦心情。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视角挪移。

视角的挪移这种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是常用的。视角的挪移也就是角度的变换。这主要体现在诗人通过想象,把现实与理想结合,造成诗歌的实虚结合;或者变换叙事角度,不写自己,而从对面来写。这样,不但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有助于将诗人的情感推进一步,更好的表达诗人的情感。

其次,运用照应。

诗歌中,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双照”应“独看”,这样,前后照应,过去的欢乐,现在的感伤表现出来,从而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效果。
  再次,结构完整。

诗歌起首写望月怀人,接着转换视角写儿女,接着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最后写想象夫妻相聚的情景。诗歌层层转折,层层深入,意义明确,但却婉转深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