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眠忧战伐 无力正乾坤 杜甫《宿江边阁》审美赏析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诗歌首联写道:“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开头两句诗人点名了“宿江”的时间和地点。“高斋”即江边阁。“水门”指瞿塘峡口。瞿塘峡两岸对峙,形势陡峻,远远望去如同一座巨大的石门。江边阁就位于这水门之上,背倚山崖,前俯江水。“暝色”即暮色、夜色。。“延”即接引。“次”就是旅行所居止之处所。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现在又正是夕阳西下,夜幕将临的时候,苍茫的暮色正渐渐地从远处的山径之间漫延开来,而江边阁就在水门之上。“暝色”本来并不能行动,这里却以“延”字来形容它的降临,就更加生动地写出了它由远及近,不断漫延不断加浓的过程,同时,也写出了诗人高楼久坐孤单寂寞之感。其中,诗人用一个“高”不但照应了“阁,也暗示了自己是登高远眺。这两句诗人对环境做了描写,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了基础。
接着颔联写道:“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这一联紧承上联而来,继续描写高楼远眺所见的景色。意思是说,几丝薄云悠然缭绕在山崖之间,远处高耸的山峰,已经安睡,而楼下的江水,不停息地奔腾着,波涛翻滚,倒映于水中的明月,忽隐忽现起伏不定。这一联是对偶句。上句承“暝色延山径”,写山崖云宿,是静态描写;下句承“高斋次水门”,写浪翻孤月,是动态描写。在诗意上,诗人运用了典故(语典),化用了南朝梁诗人何逊的《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中的“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之意。诗人在此通过深夜山间薄云漂浮的情态,大江日夜奔流的气势,来烘托了诗人处境的孤寂。
颈联写道:“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这一联是由所见写到所闻。也是对偶句,上句写夜静更深,白天在江面飞翔追逐的鹳鸟与水鹤,之后都静静地安睡了。下句写高山深谷之中,豺狼出来觅食,相互争夺,发出阵阵凄厉的嗥声。其中,一个“静”字与“喧”字,动静结合,表现出了夜晚的寂静与悲凉气氛。
尾联写道:“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忧战伐”是说,在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东下,第二年的春末来到夔州。而严武死了不久,继任的郭英又因凶暴残忍而被为汉州刺史崔旰所攻,逃亡被杀。邛州牙将(就是牙门将,也就是警卫部队的指挥官)柏茂琳等又合兵讨讨伐,于是蜀中大乱。“正乾坤”就是改变国家的局面。这里,表现了诗人因飘泊羁旅,无力(没有力量)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社会的动乱使他忧心如焚,彻夜无眠。可以说,这里表现了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及“常怀契与稷”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感。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卒章显志,情感深沉。
诗人在诗歌的最后写了“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这就间接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有受重用的伤感。
诗人在中间两联描写了自己不眠时的见闻,由山到水,有飞禽到走兽,拉开是物理空间,延伸了物理时间,但更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时空的高远。扩说,在极大的气势中,在高远的景象里,使诗歌的艺术境界更为开阔。
再次,动静结合,意蕴高妙。
诗歌中,诗人描写景物,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通过静态动态的意象,不但反衬了诗人处境的寂寞,心中的忧伤,也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