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诗人情感的变化发展,可分四大段。
第一段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描写了八月狂风所带来的灾难。
首两句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开头两句,诗人就具体交待了时间和当时的情景,以简洁而遒劲的笔触,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秋风的狂暴。“怒号”与“卷”紧密相承,形象地描摹出高天长空,呼啸而来的狂风的凶猛,不一会就把屋上的茅草席卷而去。其中,“三重”不但写出了茅屋上草多,而且暗示了这次风之大、之猛。接着写道:“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这里,诗人具体铺叙茅草被狂风吹得满天遍野,四处飞扬的情景。可以说,不但渲染风力之大,而且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苦楚与焦急。并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第二段写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描写了顽童抢茅草的情景和诗人无可奈何的叹息。
第三段写道:“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描写风定屋漏雨来之夜,愁迫难眠的情景。
诗人首先写道:“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诗人交待了天气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俄顷”点明时间的短暂。“漠漠”、“昏黑”渲染出大雨前阴霾浓暗的气氛。诗人描绘风停了,乌云密布,渐近黑夜,大雨快要来了。接着写道:“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诗人由屋外写到屋内,写到床上,写到了棉被。诗人写了己家中情景,以小见大,重点写了床上只有盖过多年的粗布被子,棉花已经干硬“似铁”,不能御寒。诗人用这个比喻句,不但描写了被子的破烂,而且根本无法保暖。这样,直观而逼真地展现了诗人家的困苦与凄凉处境。接着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秋夜棉被本已“冷似铁”,然而又遭房屋漏雨,淅淅沥沥的连绵秋雨使床上几乎无干处,真是雪上加霜。面对这样的处境中,看来今晚有无法入睡,由此而想到“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面对眼前处境,诗人的思绪延展开去,想到多年的颠沛流离生活,时常彻夜难眠,急切盼望天快亮。这里,对于“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我们可以这样来看,是实写,即眼前难捱的夜晚,也可以是虚指,即黑暗的社会。所以,“长夜沾湿何由彻”就可以理解为——这样黑暗的社会什么时候才能过去。
最后一段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寒士”指出身低微的读书人,这里泛指天下贫穷的百姓。诗歌卒章显志,表达诗人的理想和愿望。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现实与理想的结合。
诗歌前三段就是描写了现实处境及其家中贫穷状况,最后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这样,就充分地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的人文关怀、普世之情感。
这首诗第一段以描写为主,二、三段以叙述描写为主,第四段以抒情为主。前三段描写了具体处境,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抒情。可以说,不但具体形象,而且使抒情避免了抽象性。
这首诗不用典故,语言明白如话,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第四,节奏鲜明,主题明确。
全诗以七言句式为主,其间,杂有九言句式。长句表现出沉郁顿挫之美,短句表现出奔放之美,二者结合,使得诗歌具有表现鲜明的音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