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

(2013-12-21 10:49:12)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词

审美

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wbr> <wbr>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流离到四川成都,由于得到好朋友严武等人的资助,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盖了一座小茅草房(“杜甫草堂”)居住下来。茅屋刚盖起来不久,就在这年的八月遭到一场暴风雨的洗劫,屋顶的茅草被刮走,屋内彻夜漏雨不止,诗人一家在寒冷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于是,诗人杜甫就写下了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如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诗人情感的变化发展,可分四大段。

第一段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描写了八月狂风所带来的灾难。

首两句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开头两句,诗人就具体交待了时间和当时的情景,以简洁而遒劲的笔触,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秋风的狂暴。“怒号”与“卷”紧密相承,形象地描摹出高天长空,呼啸而来的狂风的凶猛,不一会就把屋上的茅草席卷而去。其中,“三重”不但写出了茅屋上草多,而且暗示了这次风之大、之猛。接着写道:“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这里,诗人具体铺叙茅草被狂风吹得满天遍野,四处飞扬的情景。可以说,不但渲染风力之大,而且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苦楚与焦急。并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第二段写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描写了顽童抢茅草的情景和诗人无可奈何的叹息。
   
诗人写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上面写了屋上的茅草,被风卷走,挂在树梢,跌落在塘坳。杜甫只希望能够拣回来一些,还可以用来修补房屋。可是,从村上来了一群顽童,看杜甫年老力衰,就把撒落在地面上的茅草,一捆捆地抱走,杜甫无论怎样呼喊他们也不听,以致“唇焦口燥”。其中,“面对”、“公然”描摹出了顽童的无所顾忌、肆无忌惮的样子。“唇焦”、“口燥”、“呼不得”却将当时诗人焦躁而着急的心理表现出来。最后诗人只好回到家中,精疲力竭地靠在拐杖上叹息。这里,诗人用“倚杖”与“老无力”不但描绘了诗人未老先衰形象,而且也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生活处境。因而,诗人只有“自叹息”。
    
要特别注意,在诗人笔下,我们感觉到“顽童”是可恨的,诗人居然称呼为“盗贼”。“盗贼”是无情的,也是可恨的。而诗人借此暗示来孩子家也是很贫穷的,不然不会这样无情意。诗人这样写,并不是真实地谴责,而是借孩子的“顽”来反衬自己年老体弱的处境,也为后面描写“屋漏”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诗人通过这个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第三段写道:“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描写风定屋漏雨来之夜,愁迫难眠的情景。

诗人首先写道:“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诗人交待了天气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俄顷”点明时间的短暂。“漠漠”、“昏黑”渲染出大雨前阴霾浓暗的气氛。诗人描绘风停了,乌云密布,渐近黑夜,大雨快要来了。接着写道:“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诗人由屋外写到屋内,写到床上,写到了棉被。诗人写了己家中情景,以小见大,重点写了床上只有盖过多年的粗布被子,棉花已经干硬“似铁”,不能御寒。诗人用这个比喻句,不但描写了被子的破烂,而且根本无法保暖。这样,直观而逼真地展现了诗人家的困苦与凄凉处境。接着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秋夜棉被本已“冷似铁”,然而又遭房屋漏雨,淅淅沥沥的连绵秋雨使床上几乎无干处,真是雪上加霜。面对这样的处境中,看来今晚有无法入睡,由此而想到“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面对眼前处境,诗人的思绪延展开去,想到多年的颠沛流离生活,时常彻夜难眠,急切盼望天快亮。这里,对于“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我们可以这样来看,是实写,即眼前难捱的夜晚,也可以是虚指,即黑暗的社会。所以,“长夜沾湿何由彻”就可以理解为——这样黑暗的社会什么时候才能过去。

最后一段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寒士”指出身低微的读书人,这里泛指天下贫穷的百姓。诗歌卒章显志,表达诗人的理想和愿望。
   
诗人在破屋湿床,被子“冷似铁”的处境中,彻夜难眠。因而,诗人由眼前处境而展开,由自己所受到的苦难,推及到天下广大穷苦人民的苦难。可以说,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广大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了“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与前面描写破屋等形成鲜明对比,可见诗人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与浪漫,也表现出诗人普济天下穷人的情怀与气魄。特别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不但表现了诗人急切把自己那普世之情表达出来,也表现了普济天下穷人而宁愿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现实与理想的结合。

诗歌前三段就是描写了现实处境及其家中贫穷状况,最后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这样,就充分地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的人文关怀、普世之情感。
   
其次,记叙、描写和议论结合。

这首诗第一段以描写为主,二、三段以叙述描写为主,第四段以抒情为主。前三段描写了具体处境,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抒情。可以说,不但具体形象,而且使抒情避免了抽象性。
   
再次,语言朴素、生动。

这首诗不用典故,语言明白如话,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第四,节奏鲜明,主题明确。

全诗以七言句式为主,其间,杂有九言句式。长句表现出沉郁顿挫之美,短句表现出奔放之美,二者结合,使得诗歌具有表现鲜明的音韵之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