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背行人归去 门前稚子啼声 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审美赏析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词作上片首二句写道:“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飞鞚”即策马飞驰。
南朝宋鲍照在《拟古诗·三》写道:“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唐代令狐楚在《少年行·二》写道:“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词人开头这两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意思是说,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词人既描写了山道上柳密露浓,也表现自己的心情舒畅,即使在“露湿征衣重”时而游兴仍然很高。
接着写道:“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这里词人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也就是看到了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可以说,这里词人运用了特写尽头,并通过想象,看到“宿鹭窥沙孤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其中,一个“应”字,不但表明了鹭鸟与鱼的相关性,使联想合情合理,而且也肯定了鹭鸟的梦境是十分美妙的。词人通过“鹭鸟”这一审美意象,联想到“鱼虾入梦”,在虚实结合中,表现出了无尽的情趣。
下片首二句词人写道:“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娉婷”是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亦借指美人。在唐朝时期,长孙无忌的《新曲》中也就有“婉约娉婷工语笑”,就是指女子姿态曼妙。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夜深人静时,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这里,词人辛弃疾描写了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虽然语言简淡,但把环境和人物描写得清雅秀洁,甚至也混含着风韵与悠然。这两句写人,把人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极为鲜活生动。
结尾写道:“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稚子”就是指幼子,或者小孩的意思。这里指“笑背行人归去”的妇女的孩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两句紧承上面两句而来,进一步描写了山村妇女的情态。这里,词人运用倒装的句式,把妇女情态和动作描写放在前,然后在写“归去”的原因。词人运用这样的方式描写,不但是突出了妇女的行为情态,从而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词人用“笑背见人归去”的动态美来表现妇女温良淳朴的情性美。其中,“笑背行人”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妇女们的天真和羞涩。可以说,这样来描绘,不但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
首先,情景交融,融情与景。
整首词都在写景,但可以说句句抒情。在上片,词人从描写月光柳露开始,就已经蕴含着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在下片,词人从描写浣纱妇女中,蕴含着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其次,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词人在风景和人物的描写上,注重了动静结合、虚实相间手法。开始描写柳密露浓是静景,接着在第二句就描写了露湿征衣的动态景象。又如,描写沙滩宿鹭,是静态,但描写的鹭鸟的梦境却是动态。同时,梦景是幻影,也就是是虚。可以说,读者在“虚”中,更感觉到其中的奇趣。
再次,篇幅短小,意境清新,语言淡朴,很有幽情余奇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