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杜甫《孤雁》审美赏析

(2013-11-18 16:58:20)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词

审美

赏析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杜甫《孤雁》审美赏析

杜甫这首《孤雁》是一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诗人居住夔州时。诗歌表面在写孤雁念群,实则融注了自己的思念亲人和厌恶时事的思想感情。全诗如下: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诗歌首联写道:“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开篇点出对象——孤雁。而这只孤雁却是不再饮水,不再啄食了,而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从孤雁的声音里透出了对同伴的思念。其中“飞”字,表明了孤雁对同伴的追寻。可以说,诗人把孤雁描写得如此多情,如此执着,表明了“念”的坚定。所以,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

颔联写道:“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这里,诗人承上而来,描绘了开阔境界。意思是说,在高远浩渺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这里,诗人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表明了在这云海迷漫中,怎能知道失去的伴侣呢?其中,诗人对孤雁用了“怜”字,不但表明了自己对孤雁的同情,也引发了自己的归家的情感。所以,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从诗人的生活经历看,动荡不安的安史之乱,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自己不也如这孤雁。诗人触景生情,借物抒情,在孤雁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思念。

看来孤雁追寻雁群很难了,哀伤之感更加强烈,于是诗人承上而转写道: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颈联又转向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孤雁在高远的空飞翔,望尽天际,那失去的雁群仿佛总在它眼前,似乎那雁群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其实,这是一种极为渴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幻觉,当然,也许就是一种希望。所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

尾联写道:“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诗人在最后集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自己的爱憎感情。本来孤雁离群就是极为伤痛的事,而野鸦们是全然不理解的,它们还“鸣噪自纷纷”,自得其乐。“意绪”即心意,情绪。 南朝齐的王融咏琵琶》中写道:“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五代的徐铉在《柳枝辞》之十二中写道:“唯有美人多意绪,解依芳态画双眉。”其中,上句中的无意绪是孤雁面对野鸦时的心情的表现,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情表现。可以说,这里,不但集中表达了自己对亲人们的想念,也表明了对朝廷黑暗的厌恶。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特点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情景结合

比如,颔联和颈联写道:“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这两联中情有景,而且景中有声有色,情景结合。

其次,咏物抒情

我们全诗来看,表面在写孤雁念群,实则在描写中,抓住了孤雁念群的特征,把咏物与表情结合,真可谓自然浑成。

再次,对比手法

在诗歌中,为了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孤雁与野鸦对比。这样,不但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的情感,也是情感更为深沉,更为全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