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审美赏析
(2013-11-15 07:18:44)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是寄给好友裴迪的。裴迪,关中(今陕西省)人,早年隐居终南山,晚年入蜀作幕僚,与杜甫交谊较深。蜀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由于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达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和诗。全诗如下: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诗歌首先写道:“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诗人首先赞美裴迪咏早梅诗。这两句的大意是说,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如同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那般高雅。其中的“何逊”是杜甫所钦慕的南朝梁代的诗人。诗人在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的赞美。
颔联写道:“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可自由”即哪能那样自由。也就是不由自主的意思。这一联承接首联中“动诗兴”而来。意思是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在遥远的故人,何况你去东亭送客,又看到那暗示春天快来的梅花,岂能不产生思念我的情怀?诗人站在对方来写的,写对方在思念自己而写下了《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这不但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感谢,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深厚情谊。特别要注意的是诗句中的“此时”的运用,联系诗歌写作时间,应该是指肃宗上元元年末、二年初,当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之时,国家一片混乱之际。在这样的背景下,远在他乡的朋友,境遇如何,不得不产生怀念之情。
颈联写道:“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诗人一转,写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也就是在新旧年的交替之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幸好你没有折梅寄来,不然我更加引起我岁暮的伤感,我也会面对折梅,一定会产生撩乱乡愁之情。可以说,在诗人杜甫的眼中,早梅已经是岁月流逝的代称。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又是一年过去了,老之易至。漂泊异乡的杜甫,面对自己一生的不幸,心头繁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写道:“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垂垂”即渐渐。这里写了诗人的草堂门前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树。这一树梅花也在渐渐地开放,仿佛朝朝暮暮催人老去。这一联承“幸不折来伤岁暮”而来,集中抒发了诗人的情怀。在此,诗人借一年一度梅花的盛开来表现自己似乎因这早梅催发,自己的白发满头了。按理说,梅花自开自谢,时间自然流逝,不可能有催人到老的意思。这里诗人用了“白头”一词,使我们不能不想到诗人杜甫的《春望》。可以说,这“白头”正暗示诗人忧国忧民之思,感时伤别之意,真正表现出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伤感情怀。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借物抒情。
本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围绕“早梅”,前两联就着“忆”,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
其次,语言直白。
这首诗表现的情感是真挚的,也是深沉的,但是语言浅白的,可以说,诗人始终以谈话的口吻,娓娓道来。这样,不但给人荡气回肠之感,而且也使人感受到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