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审美赏析
(2013-10-29 06:03:25)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杜甫的《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是一首七律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深秋。据记载,这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大饥,再加上统治者暴敛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塞途。这首诗歌就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岸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诗歌在与朋友的别情中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觐省”就是探望双亲。全诗如下: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首联写道:“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老莱衣”,据汉代刘向在《列女传》中记载: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起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上句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遍地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诗人首先点示出背景。接着下句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离乱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其中,“万事非”,不但表现了世上沧桑之感,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颈联写道:“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这一联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与怅惘。意思是说,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韩十四走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于是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黄牛滩的流水声。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乘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其中,上句中的“静”字,是以静写动,突出了黄牛峡滩水声不绝,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尾联写道:“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上句是说,分手不应过于伤感,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这里,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不但包括行者、留者,也起到总结全诗的作用。下句的意思是,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然而,诗人却用“犹恐”二字,把这种希望给消散,并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同时,也表明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对未来的怅惘之情。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一方面:
首先,借送别表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歌中,诗人把对朋友的情感,对亲人的情感,对国家和人民的情感融为一体,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内涵。这样,不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友情之深,也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更重要地是表现了诗人对国家人民的爱。可以说,诗人推己及人,真与“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思想。
其次,实写与虚写结合,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如,“黄牛峡静滩声转”是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这样,虚实结合,不但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友情不绝,也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感,从而使诗歌境界更加高远。
再次,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是诗人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二者结合,不但从视听角度提高诗歌的境界,也更好地抒发了诗人对朋友不舍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