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杜甫《恨别》审美赏析

(2013-10-13 06:49:21)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词

审美

赏析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杜甫《恨别》审美赏析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恨别》是杜甫上元元年(760) 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全诗如下:

首联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诗歌一开始就点出思家、忧国的题旨。上句中的“四千里”说明离家之远,下句中“五六年”表明战乱之久,也暗示自己入蜀已有多年。据冯至《杜甫传》记载,诗人于乾元二年(759)春离开故乡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赴秦州,寄住同谷,后又到达成都,辗转几千里。诗人作此诗时,距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令诗人深为忧虑。这里,诗人运用了“四千里”和“五六年”这样数量词对举,不但表明了个人的困苦经历,而且也体现了国家的艰难遭遇。可以说,家愁、国愁集于诗人心中,那“忧从中来无断绝”的情感也就蕴含其中。

颔联写道:“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这两句承上而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具体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意思是说,秋天的气息是多么的让人感到悲戚啊!萧瑟的景啊,草木荒的荒、落的落,一片衰败景象),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这一句看是环境描写,实则借景抒情,不但承上句的“五六年”而来,暗示入蜀已有多年,而且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人已经衰老了。由于“兵戈阻绝”,不能重返故土,只能老于锦江之边了。其中,下一句“老江边”的“老”字用得很妙,不但暗示了诗人已经年老了,而且也给人以悲凉沉郁之感。我们知道,诗人杜甫到成都,靠亲友帮助,过上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   

颈联承接上联一转,写道:“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仇兆鳌在《杜诗详解》中写道:“思家忆弟,伤洛城阻乱。乘胜破燕,望胡骑早平。……宵立昼眠,忧而反常也。”就是说安史之乱时诗人在成都,思念家人,因为忧愁,常常半夜里睡不着觉,独自在月下伫立,而白天望着悠悠白云,想起兄弟,又早早入睡。这里,诗人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之情。在写作方法上,这里诗人运用了互文写法。也就是说,上句的“思家”和下句的“忆弟”为互文。连起来就是说,思家和忆弟让我夜晚独自在月下伫立,白天望着悠悠白云。其中,上句的“步”字和下句“看”字两个动词的极妙,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评论此联所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
  尾联写道:“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唐朝是正一品官员)。“闻道”即听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令人高兴的是听说近来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这里,集中抒发了诗人爱国之情,思念之意。同时,也回应了次句“胡骑长驱五六年},从而表现了诗人听到唐军连战告捷的喜讯,渴望尽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诗人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同样抒发诗人的爱国之心。

在艺术上,首先,语言简朴优美,言近旨远,辞浅情深。其次,诗人将个人的遭际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不但具有含蓄而丰富的内涵,饱和浓郁的诗情,而且令人回味无穷。再次,手法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