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未报收东郡 城阙秋生画角哀 杜甫《野老》审美赏析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杜甫这首七言律诗《野老》作于上元元年(760)。这时候,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寄居下来、而经过长年颠沛流离之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栖居之处,这使他感到欣慰。然而,国家残破、民生凋散的现实,却使他无法宁静。这首诗通过野老诗人所见所感,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野老”即村野的老百姓,或者称农夫。全诗如下: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首联写道:“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野老”是杜甫自称。“柴门”即用树枝编扎为门,言其简陋。也作杂木为门,与朱门相对应。“逐”即依照先后次序,自然而然。上句的意思是说,江岸回回曲曲,竹篱茅舍,野老(诗人)江边漫步游赏。下句的意思是说,因江岸曲回,这个柴门也就因地形而开。这里诗人去了“自然”之意,这里,诗人写了自己院子的位置及其柴门为什么“逐”江开。可以说,诗人用自然之笔描绘了江村闲居图,同时暗示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颈联写道:“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关心”即关怀,挂念。“琴台”是四川名胜地之一。相传为司马相如
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这里代指成都。“长路”即归乡的漫长之路。“云片”即孤云,飘荡不定。这里是诗人自比。上句是说,这些远道而来的客船,扰乱了已经平静的心境。一个“悲”字,表现了诗人因“贾客”们远道而来所引发了的思绪:想到了自己漂流不定的生活,想到如今还是各在东西的手足。下句是说,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为何滞留蜀中呢?可以说,剑门失守,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是那样紧张危急,使他更加牵挂身处异地的亲人。这里,诗人抒发了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
尾联写道:“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王师”指官军。“东郡”指东京及其周围的诸郡。当时,这些地方还在叛军手中。“城阙”指成都。“画角”指军中乐器,形状如竹筒,上面表达了诗人绘有彩图。“哀”即角声之悲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官军何时才能收复东京一带呢?我听到在秋风萧瑟中城头响起的画角声,内心充满了哀伤与忧思。这里,诗人在结尾一合,抒发了自己哀愁伤感之情。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的主要特点如下:
首先,运用对比
诗歌的前四句表现了诗人心境淡泊闲静,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接着,后四句转入抒情,表现了诗人的哀伤之情。两种境界,相互映衬,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借物抒情
诗歌描写了江村图,是诗人忘情于自然之中,接着后面一转,在下半部分,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这样结构,在欲扬先抑中,诗人闲适放旷的情怀提升起来,从而加强了痛苦心情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