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杜甫《白帝》审美赏析
(2013-10-07 08:20:47)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首联写道:“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云出门”因为白帝城在山上,比云层高,故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白帝高踞于山头,登城望,只见云雾翻滚,从城内倾泻而出。低头俯瞰,城下暴雨急骤,有如翻盆倾泻。诗人在写“雨”时,用了“翻盆”,表现出倾盆暴雨。这两句表面写云和雨,实际突显白帝城之高。因为白帝高耸云端,云雾缭绕,暴雨到来时,才能出现人在云雾中,雨从双足落的奇观。在写法上,诗人采用了民歌中的复踏手法,比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人运用了复踏手法,突出了白帝城乌云密布和大雨倾盆的奇景。
面对如此荒芜的景象,诗人感慨万分,于是,诗人在尾联写道:“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诛”就是横征暴敛。多少在战乱中失去了丈夫的女人,本来就已是孤苦无依,仅有的一点维持生计的粮食、什物,遭到官府横征暴敛,被搜刮净尽,而在秋收季节,村里却传来阵阵悲恸欲绝哭声,哀号遍布原野。其中,“何处村”说得很妙,不但说明哭声来自哪里并不清楚,但可知处处有人恸哭,哀鸿遍野,悲怆凄凉,从而表明了这样悲惨的景象是具有普遍性的。
首先,境界开阔
诗人在描写上富有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诗歌中,诗人描写了暴风骤雨的景象,同时又给读者展现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
其次,借景抒情
在诗歌中,诗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诗人通过这样的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