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杜甫《白帝》审美赏析

(2013-10-07 08:20:47)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词

审美

赏析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杜甫《白帝》审美赏析

 
   杜甫这首《白帝》诗,是大历元年(766)秋作于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位于夔州东五里的白帝山上,汉末公孙述据蜀称帝时建造,下临大江,地势险要。诗人借对白帝城风雨的描写,隐喻了当时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的动乱,国家飘摇的处境,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全诗如下: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首联写道:“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云出门”因为白帝城在山上,比云层高,故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白帝高踞于山头,登城望,只见云雾翻滚,从城内倾泻而出。低头俯瞰,城下暴雨急骤,有如翻盆倾泻。诗人在写“雨”时,用了“翻盆”,表现出倾盆暴雨。这两句表面写云和雨,实际突显白帝城之高。因为白帝高耸云端,云雾缭绕,暴雨到来时,才能出现人在云雾中,雨从双足落的奇观。在写法上,诗人采用了民歌中的复踏手法,比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人运用了复踏手法,突出了白帝城乌云密布和大雨倾盆的奇景。
   
颔联承接“雨翻盆”而来,作了具体描述。诗人写道:“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上句是说,白帝城的地势高,暴雨流入江中,江面狭窄,江水奔腾呼啸,有雷霆万钧之势,万马奔腾之状。上句的“斗”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雨倾注,水流迅疾,泄洪之声惊天动地的壮观情景。下句是说,在覆盆暴雨之下,星月无光、阴霾蔽日,翠木苍藤失去了昔日的光泽,到处一片昏暗。这一联中,诗人把落脚点放在诗句的最后一字,突出了“雨翻盆”的景象。
    
颈联,笔锋一转,境界陡变,与急骤猛烈的风雨景色形成鲜明对照,描写了凄凉的景象。诗人写道:“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马”指作战的马。“归马”指从事耕作的马。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作战的马不如耕田种地的马清闲和安逸,可是战争总不停息,这里原有千户人家,而如今却只有百家尚存。诗人俯视雨后的蜀郡大地,眼前是一片荒芜.这情景怎不叫人触目惊心。可以说,景象如此凄凉悲惨,乡村如此荒芜凋敝,人民生活可想而知。

面对如此荒芜的景象,诗人感慨万分,于是,诗人在尾联写道:“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诛”就是横征暴敛。多少在战乱中失去了丈夫的女人,本来就已是孤苦无依,仅有的一点维持生计的粮食、什物,遭到官府横征暴敛,被搜刮净尽,而在秋收季节,村里却传来阵阵悲恸欲绝哭声,哀号遍布原野。其中,“何处村”说得很妙,不但说明哭声来自哪里并不清楚,但可知处处有人恸哭,哀鸿遍野,悲怆凄凉,从而表明了这样悲惨的景象是具有普遍性的。
   
在艺术上,这首也很有特色:

首先,境界开阔

诗人在描写上富有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诗歌中,诗人描写了暴风骤雨的景象,同时又给读者展现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

其次,借景抒情

在诗歌中,诗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诗人通过这样的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