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杜甫《日暮》审美赏析

(2013-10-05 06:42:04)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词

审美

赏析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杜甫《日暮》审美赏析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wbr>杜甫《日暮》审美赏析

这首《日暮》是诗人杜甫在大历二年(767)秋,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所作。诗歌通过“日暮”时分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自己客居他乡、老弱多病而不能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理想而伤感。全诗如下: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诗歌首先写道:“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意思是说,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已经关闭了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首句化用《诗经》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意。杜甫诗歌中描写日暮时分,牛羊从田野山坡归来,家家柴门已闭。这是诗人所见,也暗示了诗人还在屋外。上句写牛羊,“牛羊下来久”中的“久”字用得很妙,牛羊下山归来时间长了,都已经归栏,暗示了山村傍晚时的安静情景。而下句写人,“各已闭柴门”人已经回家,门已经关闭,由此暗示了户内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生活,反衬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颔联写道:“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这一句是景物描写。意思是说,秋天的夜晚,晚风清凉,明月皎洁,山川在月光照射下明丽如画,但这里不是我的故乡。时间推移,由傍晚来到皓月升起之时,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产生了思念故乡的情怀。其中,上句的“自”与下句的“非”,流露出月下江山之美丽,却非故园之思乡情绪。

颈联写道:“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清冷的月色洒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的缝隙中流出,秋夜的草根上的露珠,在月光下晶莹欲滴。这也是诗人所见之景。其中,“草露”不但暗示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霜露已下,而且暗示了深秋时节寒冷。可以说,这两句所描写的就是一种寒冷的景象,这与诗人悲凉、抑郁之感相协。

尾联写道:“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即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繁”即多。“花”灯花。“花烬繁”就是灯芯烧尽的灰结成斑斓的繁花状。古人认为这是预报喜事将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为什么一定要等到灯芯烧尽的灰结成斑斓的繁花状呢?这里,是诗人回到屋内,挑灯独坐,难以入眠而更觉悲凉凄怆。可以说,诗人集中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夜深人静回到屋内,这与“各已闭柴门”村人形成对比。我们知道,杜甫在成都生活近十年,晚年老弱多病,如今“头白灯明里”了。可是,自己的济世之抱负没有实现,而且更加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也只好“何须花烬繁”了。面对自己的处境,诗人内心的“江山非故园”的辛酸与“头白灯明里”的痛苦积郁于心,压得诗人无法入睡。
  在艺术上,首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次,形象含蓄,耐人寻味。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评论说诗人的衰老感,怀念故园的愁绪,诗中都没有正面表达,只有在最后用“何须花烬繁”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再次,典故的运用,含蓄蕴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