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国归何晚 楼兰斩未还 杜甫《秦州杂诗·其七》审美赏析
(2013-10-01 08:24:35)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颔联写道:“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这里,诗人承上而来,从低角度仰视天上,描写了陇南山区特有的自然现象。上句中的“无风”是诗人在山谷里的感觉,地势低洼而无风。“云出塞”却是天上有风在吹的结果。其中“出”字,就表明了云层的运动,表明了风的存在。下句“不夜月临关”,“临”即从上向下看,或者在高处朝向低处,如,照临。“关”与上句“塞”(边界上险要地方)就相对。这里是指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这里是说,边塞到了黄昏,太阳被西山遮住,天没有全黑,但可以看见皎然的明月。这样描写,突出了山区特有的景色,也突出了秦州的地理位置特点。
颈联写道:“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这里,诗人用了两个典故。上句中,“属国”就说在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后才得以返回,汉武帝封他为典属国,即官职名称,相对于现在的外交部长。诗人借此表明了自己希望各族人民重新和好,使节顺利往来。下句“楼兰斩未还”,其中“楼兰”就是指汉时西域国名,后称鄯善。汉武帝时派遣使者到大宛国去,楼兰阻挡道路,扣留汉朝使者。汉昭帝元凤四年,也就是公元前77年,平乐监(官职名)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楼兰国王而归。诗人借这个典故,表明了希望扫除障碍,使唐朝同周围各少数民族友好交往。诗人在这里,所要表现的就是希望和平安宁的生活。
尾联写道:“烟尘独怅望,衰飒正摧颜。”“衰飒”即衰落萧索(景象)。“摧颜”催人衰老。这里的“怅望”也就是怅然心里中的希望。我们可以看出,这最后两句是诗人写了自己。眼前茫茫烟尘的黄土高原,诗人独自眺望,心情极为惆怅。诗人“望”什么呢?“怅”什么呢?当然,“望”的各国使节的正常往来,“望”的是平定叛乱凯旋的战士。然而,诗人此时此刻所能望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高山和深秋季节一片衰败的景象。可以说,这是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对安定的渴求。然而“衰飒”的现实状况却“摧颜”了,真与“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艺术上,首先,关键词提携。诗歌中,就是最后四句来说,是承前四句而抒情。诗人用了一个“望”字。不但使后四句脉络清楚,而且使得前四句的描写也落到了实处。其次,典故的运用,诗人早颈联中,运用了典故,不但含蓄形象,而且意蕴深厚,表达了诗人希望,给人无尽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