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峡 巫峡 襄阳 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审美赏析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审美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这年正月,安史之乱叛军头子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河南河北相继收复,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暂告结束。当时携家带眷流落在梓州的杜甫,听到唐军的胜利消息,“喜”不胜喜,写下了这首“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诗歌中,诗人抒发了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全诗如下: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首联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上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是诗人所处的地点。诗歌开门见山,说明了听到消息的地点,暗示了长久漂泊不定的生活。其中,“收蓟北”直接写出是什么样的喜讯。“忽传”表明喜讯来得突然,出乎意料之外。下句“初闻涕泪满衣裳”。“衣裳”在古时,上曰衣,下曰裳(古代指裙子)。后来专指身上穿的衣服。写自己刚刚听到消息时的激动心情,快乐的泪水把身上的衣服都大湿了。一个“满”字,不但表示泪水之多,百感交集,而且把诗人喜泪纵横的状貌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即高声歌唱,尽情歌唱。“纵酒”即纵情饮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当时正值春天,春光明媚,伴随我们尽快回到家乡。可以说,诗人高兴的不但“欲狂”,真要手舞足蹈,而且还要“放歌”、“纵酒”。可以说,诗人一步一步推进,尽情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而最终推到了喜悦的顶点——“还乡”。是的,多年的漂泊生活,一家人所受到的心酸与苦痛,都在此时此刻爆发出来了。
尾联写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巴峡”、“巫峡”、“襄阳”是从重庆到夔州,再到湖北的襄阳远途的地方名称,最后到“洛阳”,即杜甫的故乡。这里,诗人运用了流水对,通过几个著名的地方名称的排列,不但诗歌的空间得到扩展,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特别是诗人在几个表示地名的名词上,巧妙地运用了“穿”字和“下”字两个动词,诗人通过想象,形象地描绘出自己及其家人在“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行中所产生的畅快之感。
在艺术上,诗歌主要表现出以下特色:
首先,围绕一个“喜”字展开。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从诗人闻喜讯,到喜归,可以说,无处不喜。诗歌中,句句都表现了喜。
其次,语势强劲。全诗八句诗似脱口而出,不但表现出诗人的欢欣鼓舞,而且轻快跳宕,表现出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所以,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再次,对仗手法的运用。按照律诗,颔联颈联必须是对仗的,而诗人只在后两联对仗,而且最后那联运用了流水对。这样,顺势而来,乘势而下,不但节奏鲜明,轻重缓急,而且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