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杜甫《九日》审美赏析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杜甫《九日》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回溯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 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的代称。全诗如下: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首联写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重阳”即农历九月九日,九为阳数,九九为重阳。“独酌”即独自饮酒。“抱病”即有病在身。诗歌一开始,就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此时的诗人客居异乡,眼看重阳就要到来,内心激荡,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感受这重阳秋色。这里,一个“独”字,不但让我们想起“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杜甫的孤独,也从中感受到诗人热爱生活的情态。
颔联写道:“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联诗人接承“独酌杯中酒”而来。“竹叶”酒名。即竹叶青酒。张华在《轻薄篇》中说:“苍梧竹叶青,宜城九酝酒。”“无分”即无缘,写着诗歌时,杜甫因病戒酒,所以,对酒就“无分”了。重九登高饮酒和赏菊是两项重要的活动。上句是说,诗人因病而无缘饮酒,或者说,竹叶青酒没有我的份。下一句是说,(既然在重阳节不能喝酒,那么)菊花也没有必要开放。其实,我们从诗句中,感受到诗人的伤感之情。诗人“抱病”登台,却不能饮酒,“菊花从此不须开”。“不须开”实际上就是无心赏菊。在手法上,诗人运用了真假对,即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这样,不但诗句相对工整,而且也把重阳节“饮酒赏菊”而不得的心情以及以此引出的思念家乡的情怀暗示出来。
颈联写道:“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殊方”即异乡,此指夔州。“玄猿”即黑猿。“旧国”即故乡,此指长安。诗人笔锋一转,写自己瞩目遐思,触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其中,上句中的“哭”字看似通俗,实则用得很妙。不但把“玄猿”拟人化,而且也能写出“猿鸣三声内沾裳”的凄厉感。在艺术手法上,这两句也是对偶,上句写在他乡听到的声音而表现出自己凄凉的生活,下句写自己远在他乡而看到大雁而引起了思乡之情。可以说,不但揭示了“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凄凉,而且也是诗人漂泊异乡生活思念家乡的情怀。
尾联写道:“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萧条”即寂寥,此指没有音信。“衰谢”即老病。“催”即催人老死。诗人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之感。上一句“弟妹萧条各何在”,写因为“白雁来”触动了诗人的感伤之情,对亲人的产生了思念与担心。其中,“萧条”表明各自生活的艰难与音信茫然。下句“干戈衰谢两相催”,“干戈”即两种兵器,代指战争。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干戈落落四周星”中的“干戈”,也是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衰谢”即衰老凋谢。这一句就是诗人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衰老。可以说,这样结尾,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在艺术上,首先,起承转合,气势婉转。这首诗由因病戒酒,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衰老催人的感伤。诗人步步写来,婉转流畅。其次,意象鲜明,意蕴深刻。诗题“九月”,诗人围绕九月重阳节写起,诗人登高,登高望远,望远思亲,同时,由个人的情怀推及时政,表现了“杜陵有句皆忧国”的特点。再次,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