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空恐羞涩 留得一钱看 杜甫《空囊》审美赏析
(2013-08-23 06:39:20)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由华州寄居秦州同谷。这时,安史之乱的动荡仍未平息,诗人生活极其艰难。杜甫这首《空囊》诗,通过写自己的空囊,以小见大,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和诗人自身的遭遇和不幸。全诗如下: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首联写道:“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诗人这里以表示色彩的词语开头,首先用了“翠柏”和“明霞”两个意象,不但给人以靓丽的景色,而且营造了情感抒发的氛围。杜甫此语出自《列仙传》“赤松子好食柏实”和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餐朝霞”中。然而,诗人在此基础上,上一句后用一个“犹”字,下一句后用一个“可”字,表明了诗人穷困处境,只得餐霞食柏,这里,自然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冲击。同时,诗人选取“翠柏”和“明霞”其用意是明显的。在古人看来,“明霞”和“翠柏”都是不俗之物。这里,不但照应了诗题中的“空囊”,而且表明了虽在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
颔联写道:“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诗人这里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鲁莽”就指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轻率 ,或者粗疏,莽撞。“属”即是。“吾道”就是报国之道,为民之道。所谓“世人共鲁莽”,就是指人多是过着粗疏的生活,甚至是苟且偷安地过。然而,一贯忠君爱国怜民的杜甫,即使贫寒得“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也没有忘记自己责任。接着在下句说,报国之道确实是艰难的。我们都知道,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弃家鄜州,独自奔赴灵武,而在中途陷于叛军之手。逃出来之后又因两次直言上奏,受贬去职。可以说,不但在战乱中,或者在朝廷“参政”时,“吾道”都“属艰难”。诗人通过“世人”和“吾”的对比,突出了自己的高尚不俗的品格以及有志难以实现的苦闷。
颈联写道:“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接着颔联而转,进入到写自己的生活处境,突出了贫寒状况。“爨”即烧火做饭。上句说“不爨”是因为“井晨冻”,其实诗人是反写,所要表现的是因为无食。下句说“床夜寒”当然也就是因为“无衣”了。这样的生活,正如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的:“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里,诗人还是从“寒”写起,表明了严冬季节,晨炊无米,夜寒难御,从而突出了家境一贫如洗的境况。
尾联写道:“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诗人在结尾一合,点明“空囊”题旨。“恐”即担心,害怕。“羞涩”即难为情,怕人笑话。上句是说,因空囊而怕人笑话,下句说,就留一钱在其中。诗人已是身无分文,生活极度艰难,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以免他人笑话。其实,诗人是运用了幽默诙谐笔法,通过这样的反常行为,在看来极为轻松的笔法中,表现了诗人悲苦而沉重的心情。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语言平实而幽默,但意蕴深厚。这首五律措语平实,庄谐相间,在幽默诙谐中表现了沉重的心情。
其次,以小见大,引人思考。这首五言律诗,借助对“空囊”的描写,由物及人,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情感再次,意象独到,表意恰切。
诗歌中的“空囊”、“翠柏”、“明霞”等意象,很有寓意的。“囊”是“空”的,“柏”是“翠”的,“霞”是“明”的。这些给人的感觉都是有所虚幻,没有实在性,而恰恰是这些意象,由实到虚,更好地表现了诗人高尚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