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审美赏析(再析)
(2013-08-20 07:22:05)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开头两句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是远景之势。“岱宗”即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即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夫如何”即怎么样。诗人在诗歌的开始,以设问句统领下文。接着写道:“齐鲁青未了。” “齐鲁”指古代齐鲁两国。这两个国家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青”指山色。“未了”即不尽,不断。“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这一句承上句而来,回到了“夫如何”。起首两句,诗人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接着写道:“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之势。“造化”指大自然。“钟”即是汇聚,聚集的意思。“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了。其中,一个“钟”字,不但生动有力,而且也说明了“青未了”的原因。下句“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其中,“割”字用得很形象,也很贴切,不但予以“阴阳”动态感,也赋予了泰山以生命力。
在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后,诗人写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是近看之景。上句“荡胸生层云”,是说泰山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不断,使胸怀涤荡。其中“层云”表明了泰山之高。下句“决眦入归鸟”,是说瞪大了眼睛望着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泰山之深(大)。其中,“决眦”很有意义。“决”即裂开。“眦”即眼眶的意思。“决眦”就是看到眼眶似乎都要裂开了,形容张目极视的样子。这里,不但表明了“看”——睁大眼睛看,而且也说明了“归鸟”多,看也看不尽。这样,诗人借“归鸟”之多来表明泰山的深远。
最后两句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即应当。“凌”即登上。这两句是想象中登山之情,但仍是“望”,而不是“登”。可以说,这就是诗人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上句“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很妙,表现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下句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泰山周围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诗人运用了衬托手法,进一步突出了出泰山的高大。当然,也暗示了诗人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在艺术上,首先,围绕“望”字展开。在写景中突出了泰山的“高”。其次,描写形象生动。诗人抓住泰山的特点,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描写得令人如身临其境。再次,夸张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泰山的高大特点,为抒情奠定了基础。第四,动静结合,注重了细节的描写。第五,衬托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泰山的高大形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