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古代诗词与教学
古代诗词与教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945
  • 关注人气:4,2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萧萧暮雨子规啼 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审美赏析

(2013-08-16 07:40:27)
标签:

中国

古代

诗词

审美

赏析

   萧暮雨子规啼

苏轼《浣溪沙审美赏析

 

苏轼这首《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词如下: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作的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词人首先写道:“山下兰芽短浸溪。” “短”即不长,刚刚萌生的样子。“浸”即泡在水里。意思是说,山下小溪水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有的还泡在溪水中。接着写道:“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一个“净”字,描绘了沙路干净,表现出环境的优美。第三句写道:“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即拟声词,在用来描写风雨声。宋代王安石在《试院中五绝句》之五中写道:“萧萧疏雨吹檐角,噎噎暝蛩啼草根。”“子规”即杜鹃鸟。传说是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在夜晚鸣叫,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里,苏轼所写杜鹃,是在表现季节——春天。苏轼这里的意思是说,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词人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不但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也表现出词人热爱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片是抒发感慨。在词作中,词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发议论,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所以,词人首先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意思是说,谁说人的一生不能返老还童?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流。词人面对如此境况,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在此,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人生观点,抛开“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整体认识,回到眼前。词人在小序中就说:“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并以反问手法,通过“流水的西流”形象回答。最后总结说:“休将白发唱黄鸡。”“休将”即不要再。“唱”即怨叹。意思是说,不要再怨叹人老迟暮的话了。这里,词人反用白居易的诗句,意为不要叹息年华易逝。白居易在《醉歌示妓人商玲珑》中说:“罢胡琴,掩秦瑟,玲珑再拜歌初毕。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诗中称“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也就是人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的。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这里,词人即景生感,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上片写景,下片议论,通过对自然明丽、雅淡凄美景色的描写,融入哲理,启人心智。其次,典故的运用,增强了词作的含蓄性和深沉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