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矣尚能饭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审美赏析
(2013-05-23 06:12:45)
标签:
古代诗文审美赏析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词人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发思古之幽情,抒发现实感慨。全词如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词作首先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孙仲谋”即三国时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吴国的开国皇帝。“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南北朝时期宋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虽说物是人非,但由于这些历史人物以及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留给后人的印象也是深刻的,人们没有忘记,往往还能引起人们仰慕怀想。所以,词人对此归结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意思是说,回想当年,他们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在词人看来,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无论是孙权,或者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功立业的。这里,词人面对古迹,想到曾经的英雄人物,不由得发思古之幽情,感叹现实处境。这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更表现了对南宋朝廷苟安的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之感。
在艺术上,主要是典故的运用。词人通过一连串典故,不但丰富了词作的内容,提高了作品的形象感,使之含蓄蕴藉,而且更好地表情达意,进一步深化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