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去婆娑光更多 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审美赏析

标签:
古代诗文审美赏析 |
(小序)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小序告诉我们,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中秋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其中的吕叔潜(字虬),是辛弃疾的朋友。这首词就是为他而写的。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词人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飞镜”即飞天之明镜,指月亮。辛弃疾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月中的嫦娥,想到月中的桂花树等。第一句描写了月亮,不但突出了月圆和月亮,也照应了小序中“中秋夜”。接着一句“飞镜又重磨”是对上句的具体描写。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轮”与“飞镜”,“金波”与“重磨”结合起来,通过光亮和形状的相似性,把眼前的月亮描绘的如此美好。特别是在这两句中,“转”和“磨”用得很妙,不但看见月亮升起之动势,也见其明光耀眼的景象。接着写道:“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面对金灿灿的圆月,词人触景生情,端起酒杯,对月发问。就是说,我还不想老的时候,白发就来了,还不是欺人吗?我们知道,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自然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此时此刻,怎能不面对着皎洁的月光而发出“白发欺人,壮志难酬”的呼喊。可以说,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心理。
在艺术上,词人运用神话传说和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使词作更富感染力和审美性。其次,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而生动。再次,用典(典语)使表意更加含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