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几处候鼓鼙 无名氏《水调歌·平沙落日大荒西》审美赏析
(2013-05-16 05:46:05)
标签:
古代诗文审美赏析 |
孤山几处候鼓鼙
无名氏《 水调歌·平沙落日大荒西》审美赏析
“水调歌”是古代乐曲名。据《全唐诗》对此所作注释:“水调,商调曲也。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这首诗歌即为歌的第一叠。也就是说,它是按照“水调歌”的曲谱填写的歌词,因此,在声韵就有可能上不大符合一般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律。从内容来说,这首诗写的是驻守在西域边境荒野上的连营军士,闻警等候作战的命令的情景。全诗如下:
诗一开始诗人从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写起,为诗歌的情感抒发营造了背景。第一句写道:“平沙落日大荒西。”意思是说,广阔的沙漠平展浩远,一片荒芜的景象,夕阳已在西方缓缓下落。首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从视角来说,首先,有形象感。其中,一个“平”字和一个“大”字分别修饰 “沙”“荒”,给我们展示了沙漠辽阔荒远的景象。其次,有色彩感。诗人用“落日”,不但表明了时间,即一天的结束,也暗示了夕阳光照大地的景象,给诗歌平添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第二句承上句而来写到:“陇上明星高复低。” “陇”即地势的高与低,或者是上下的地方。而这里是古地名,在今甘肃东部。“陇山上”就是陇山之上。这里,诗人紧接上句的夜景而来,写出了日落而星出,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的景象。其中,“高复低”三字,“复”即一个接一个。这里,不但描绘出星空夜转的景象,而且也说明时间在缓移。诗人从日落到星出,再写星移,这实际上写的是时间进程上的步步推进。通过“星移”的过程,不但给人一种时间感,而且在悠缓的感觉中进入到静谧境界。
第三句写道:“孤山几处看烽火。”从诗意来说,与上句发生了陡转,由写景进入到军情。“烽火”就是我们古代人在边防地带,隔一段距离就在高处设一个烽火台,贮狼粪于其上,一旦发现敌情,则燃火示警。“孤山几处看烽火”就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诗人抓住了“烽火”点名国家正处于了战事时期。其中,“孤山几处”中的“孤山”,不但表现了将士们长期守边的孤独感,可以说,这里的“孤山”正是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情感的表现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感,以及对将士们的同情。
最后一句写道:“壮士连营候鼓鼙。”“鼙”即古代军中所用之乐鼓。汉蔡琰《胡笳十八拍》中写道:“鞞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 唐白居易《长恨歌》:“ 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候”即等候。 “连营”即安扎在原野上的座座军营。这一句主要写“孤山几处看烽火”的敌情传来后,军营中将士们的反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警报传来,连营军士临危而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只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其中,“候”字用得很妙,不但表现出待令以出征的连营将士们的行动之神速,军容整肃,也表明了将士们的勇气和在大敌当前下而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甚至可以说就是表现了将士们从容以待敌的气概。这是诗人对将士们的夸奖之词,赞扬之语。
在艺术上,首先,全诗以纯客观的笔调写景叙事,客观明了,意蕴丰富。其次,层层渲染,烘托衬垫,在变化中提高了诗歌的境界。再次,有张有弛,不但语势上的起伏跌宕,而且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