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古代诗词与教学
古代诗词与教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945
  • 关注人气:4,2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操《观沧海》是怎样表现气势美

(2013-05-14 13:55:48)
标签:

古代

诗文

审美

艺术

赏析

曹操《观沧海》是怎样表现气势美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气势是指人或事物 表现出来的力量、威势。而文学艺术上的气势美是审美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文学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宋代豪放词的“气象恢弘”就表现出了一种宏大、壮美与奔放的气势美。那么,曹操在《观沧海》中是怎样表现其气势美的。现在简述如下、

一、居高临下,增强气势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歌“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局好尤难得”。《观沧海》开始,就点名了“观沧海”的位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下,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表现出一种超越自我而又在自己的视野之中。而这种气势不但诗人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受,而且读者也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襟。“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预示着空间变化,也蕴含着令人追忆的历史内容。在中国文化中,“沧海桑田”预示着历史的变迁,预示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二、心物结合,增强气势

 人们常说:“站得高就看得远。”其实,这体现出的是物理空间。诗人没有停留在纯粹的物理空间上,而是把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结合起来,大笔挥洒,心物结合,增强气势。诗中写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这里写了海水,写了山。山水相连,给人一个整体的感受,同时,也与标题“沧海”照应着。相对而言,这是物理空间。感物兴发,触景生情。面对这样浩淼的沧海,引发诗人的感想。诗人用一个“何”字,就把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联系起来,原来的浩淼沧海也就蕴含着诗人内在情思。在“澹澹”中加赞叹之词,那沧海的辽阔、苍茫不但展现出来,而且富有情感意蕴。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与突兀耸立的山岛的结合,相互映衬,使得大海在诗人心中显得神奇壮观。

三、注重细描,增强气势

前面描写了大海浩淼,山岛耸峙以及站在高处的诗人所构成的整体意象。接着,诗人转换视角,由大到小,写了“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中,前二句紧接“山岛竦峙”,具体写竦峙的山岛: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气蓬勃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汹涌起伏。在写作思路上,这里,诗人采用顶针手法,先是承接上句顺着气势写山,再照应上句后写水。在这样细致的描写中,不但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圆圈,而且表现出这种意象的整体感、和谐感。沧海茫茫,无边无际,气势磅礴,这在某种意义上,还没有更好展示出来。因此,诗人接着写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平面去观察的,“日、月、星、汉”从浩淼的沧海中出来,可见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海天相接,更体现出大海的气势之壮观。

四、营造氛围,增强气势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诗歌表现的重要方式。“情感需要气氛的渲染。或者“丽景乐情”或者“丽景哀情”等。而诗人在《观沧海》中写道:“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有着特定文化意蕴。在我国文学史上,自宋玉《九辩》中的“悲秋”情感是那萧瑟凄凉的季节中树木凋零、空旷辽阔的天空与诗人内心具有异质同构,凄清的环境与凄凉的心境相合拍。至此,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比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李贺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等等,都表现出“秋煞人”的凄凉。然而,曹操一反传统,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表现出博大的气势,也表现出宽广的胸怀,这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总之, 诗人观沧海,在描写的大海时,不是局限在眼前实景,而是运用艺术的手法,容情入境,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雄伟势态。可以说,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所表现出来的气势,正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审美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