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审美赏析
(2013-04-10 09:14:55)
标签:
中国古代诗词审美赏析 |
李白这首《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李云之作。“宣州”即今安徽省宣城县。”谢眺楼“又称谢公楼,也称北楼。即谢眺北楼,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在宣城北陵阳山顶,为宣城名胜。“校书”即官名,校书郎的简称。“校书叔”指李白的叔叔监察御使李华。“云”指写作这首诗。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并不囿于七言。全诗如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诗人一开始就对生活不如意发出感叹。这感叹中,不仅有因污浊的政治现实给他的郁悒,也有自己理想不能得以实现的忧愤。众所周知,天宝初年李白被谗毁,天宝末年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嫉贤妒能以及朝政黑暗、腐朽等,这都是李白所见,甚至经历过的。所以,诗人通过“昨日之日”到“今日之日”看似短暂的时间中,展示了“弃我去”到“不可留”的过程,以此来表现“乱我心”,使我“多烦忧”的心绪。这种方式在诗人的《将进酒》中也有。诗人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接着这散句的之后就是“七言”句,通过散句和整句结合的方式更好地抒发自己飘逸不定的情感。
接着写道:“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秋雁”即秋天的大雁。这里喻指李云。“酣高楼”即在高楼上酣饮。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对此情景正可在高楼上开怀酣饮。这里,诗人描写了面对着澄明的秋色,遥望着万里长风吹送着鸿雁,不由得激起李白满腔豪情而高楼酣饮。诗人描写了一幅开阔的画面。可以说,不是李白是难以写出来的。比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关山月》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等等。这些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的表现。所以,在这首诗歌中,“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气势,正是李白胸怀远大的抱负的表现,更是李白因环境所压抑而表现出来的自由驰骋的情感。
接着写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文章”指传说中的海中神山,这里藏有仙府中难得的典籍。东汉朝庭藏书的东观,因藏书丰富,被称为“道家蓬莱山”。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官署名)。“建安骨”中的“建安”为汉献帝年号。当时曹操父子及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建安七子”的诗文刚劲雄健、慷慨悲凉,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诗人谢眺。因谢眺在谢灵运之后,故称之为“小谢”。我们知道,李白是十分崇拜谢眺的,他在《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中写道:“……人烟寒橘柚,秋色来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在《谢公亭》中写道:“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作夜鸣秋。古今一相接,长歌怀旧游。”从这些诗歌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李白对谢眺是十分崇拜的。
“清发”即指诗歌风格清新秀发。这两句的意思说,你(即李云)校书蓬莱宫,文章有建安风骨,我(李白自己)好比谢朓,诗歌亦清发隽秀。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李白极力推崇的小谢(谢朓)来说自己的诗清新峻秀。因为李白也主张诗歌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虽然是赞美韦太守(江夏郡太守韦良宰)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示了自己对诗歌的主张与见解。我们从李白的这句中,同样也感受到李白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气质。
紧接上面两句而来,诗人写道:“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逸兴”即奔放,纵逸。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这里,诗人以极为夸张的想象,表明了他们都胸怀风起云涌的壮志,想登上青天去把明月揽收。其中,“欲上”表明了诗人酒酣兴发的豪语和打算。这“欲上青天揽明月”不仅表明了李白对月的深情,也表现了李白的胆识和气魄。我们从这两句可以看出,李白在面对现实困苦与忧伤的时候,总是想到离开现实(道家思想的表现),思绪特别活跃,神飞激扬,一下子就走出了现实,把心头的烦忧抛到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意思是说,抽刀砍断江水,江水却更加猛烈奔流,想要端起酒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李白虽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迈气概,但自己哪能脱离这个世界,自己仍被污浊的现实束缚。所以,现实处境更加重了诗人内心的烦忧苦闷。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烦忧苦闷,用了很富有形象的语言来描写。上句“抽刀断水水更流”,这里,诗人以水喻情,以水喻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样的比喻比比皆是。李白自己的《赠汪伦》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煜的《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诗人这一句同时运用了顶针修辞手法,将“抽刀断水”与“水更流”联系,暗示了愁如江水延绵不断,难以排除。下句“举杯消愁愁更愁”。诗人又想通过喝酒来消除心中的忧愁,然而,举起酒杯,哪里喝得下啊!旧愁未去又添新愁。酒对于李白来说,真是绝好的东西。在诗歌中,李白最喜欢借酒来抒发情感。比如,在《把酒问月》中写道:“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又如,在《待酒不至》写道:“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可以说,上句与下句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愁,并表明愁难以消除。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多。这样写,为后面展示诗人的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
最后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散发”即暗示学道,脱离现实社会。“扁舟”即小船。意思是说,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这是诗人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其实,“明朝散发弄扁舟”恰好体现出了诗人无为而自由的、从尚自然的道家思想。正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由于李白思想情感总是处在“不如意”的愁苦中,此时,道家思想就让他发出了“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呐喊。这“呐喊”声中,包含了李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包含着李白想追求自在自为的生活,也包含着李白不能一展鸿图的愤激,更包含李白决心与现实世界决裂的思想。
在艺术上,首先,语句长短结合。因为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诗人却打破仅限于的七言,使之语句之长短结合,不但使抒情具有伸缩性,而且节奏鲜明,情感丰富。其次,结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再次,顶针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使前后意义联系紧密,顺流而下,而且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